吳孟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靜宜大學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助理教授、教育部「全校型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共同主持人。現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生命教育融入國文領域的閱讀與表達課程,陪伴學生透過閱讀、寫作,重新審視自我、看見他人、發現世界。學校教職之外,另帶領「生命書寫」、「親子溝通與對話」、「自我探索與團隊建立」工作坊,並為《未來Family》官網與臉書、《明倫雜誌》寫作專欄,又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吳孟昌的心靈小舖」。 在學習親子對話、與人溝通的歷程中,深覺安頓自我的內在,比鑽研外在的形式、技巧更為重要。深信唯有好好關顧自己的心,才能與他人及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期待未來與有志「自我覺察、連結他人/家人、安頓生命」的夥伴,相互學習、陪伴、激勵與成長。
歡迎參觀臉書粉絲專頁:吳孟昌的心靈小舖
當父母對自己從原生家庭帶來的慣性覺察越深,內在就越能保持開放和彈性來對待自己,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獲得的自由和開展也就越大。
他的父母從來沒料到,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會變成他可能要窮盡一生去消滅的怪物。當滿足期待變成為人父母認定孩子是否為「乖」的標準時,我們會發現親子間的互動、對待,有多麼扭曲、失控。
從原生家庭學來的「鐵律」(薩提爾稱之為「規條」),包山包海,舉凡生活習慣、價值觀、表達感受的方式、面對差異的態度……等,都無孔不入地滲入我們的生命中
面對親子溝通,如果你也覺得「沒時間」、「沒耐心」、「沒方法」是你的困境,那就一起來鍛鍊這個內功吧!它不需要額外花時間,因為每天和孩子的互動,都有機會讓你磨練覺察的敏銳度。不管你有沒有耐心,每天和孩子的互動都會照常上演,你只需要做「是否要覺察」的選擇......
對於目前也是這個族群的我來說,教養孩子最大的挑戰,就在於長輩對你教養的方式有意見或無法配合時,如何不起衝突,又要堅持自己的理念。若欲擺脫「夾心」的左右為難,夫妻的同心同調實是重要關鍵。
大學生活的美好與否,該負大部分責任的,其實是學生本身。在沒有特定老師包班指導,也沒有固定學習同儕策勵的狀況下,學生若還是帶著過去的學習思維和模式進入大學,大一馬上就會遭到一場威力不小的「震撼教育」。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