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臨床心理師,也是教育部部定講師。
曾擔任精神專科醫院心理室主管,並從事學校輔導工作多年。現任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以及宇寧診所心理師,同時擔任新北市教育局專輔教師外聘督導,並與多所國中小合作,共同協助學生的生活適應與情緒發展。
我的臨床專業是社交焦慮症與兒童相關發展疾患,有感於國內對於社交焦慮的理解與資源有限,因此與出版社合作翻譯了社交零壓力:擺脫焦慮、重塑自信(方智),希望帶給更多人自我幫助的方向。同時將幾年來輔導工作的心得集結成冊,試圖提供給更多家長、老師以及專業人員交流分享,著作包含:
我一直相信,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種天生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我們走過苦難,滋養茁壯,從苦難中得到正向的經驗與成長,然而這種力量要能夠達成正面力量,不須在成長的經驗中持續地受到肯定與重視,否則將會對生命帶來傷害。
心理治療則是透過對於每一個獨特生命中,所呈現出每一個經驗、現象的同理與接納,走進當事人的獨有世界,以陪伴的協同關係,共同走過每一道人生關卡,在其中滋養著並抱持著這些良善的力量,讓他們慢慢地茁壯。
關於國高中生的親子溝通,這實在是一門大學問,介於小朋友跟成人之間的這個階段,有時候互動起來真的是很難拿捏。在介紹溝通技巧之前,先分享一則小故事,也是我親身體驗到溝通技巧如何改變一個人的真實經歷。
有些孩子,他真的跟你說到就是做到,有些孩子就是不行。不行之後,我們就要開始比較強硬。我覺得「界線」這件事情 用在網路裡面是重要的,所謂的界線就是,你一開始說多少,爸爸媽媽這個部分要拉緊一點。你讓他一次多5分鐘多5分鐘,最後你原本說好的20分鐘,你會發現半個月之後,他每天用一個小時。
生氣往往會伴隨著許多生理的激動,然而生理心理學家發現,情緒的生理反應持續時間前前後後差不多只有90秒左右;但我們一生起氣來卻總是遠遠超過這個時間。這就說明了儘管生氣本身並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的,但是否讓生氣持續擴散延續,卻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空間。有時候我們當下作不到,就善用家中其他人作替補與橋梁的角色,透過持平而公正的客觀描述,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盲點。 │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我們可以把孩子的「要求」看作是一個「說服」的過程,也就是孩子要試圖說服你,他憑什麼能夠得到你的支持。這樣一來,孩子就不只是提出要求這麼簡單,而你也不會只剩下答應或拒絕的選項,在說服你的過程當中,盡量讓孩子做到以下幾點原則,或許我們就有機會培養他溝通、協調與表達的三個能力:│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了解責任」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因為身份、角色、自我理解以及環境的要求中,逐步建立對自己責任與義務的認識過程,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跟成長,孩子們終究會理解到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跟角色當中,他要肩負的責任跟義務也都不太一樣。│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說謊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行為,反而常常會因為不同的事件、情境與對象,而有個字錯縱複雜的原因。│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