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這樣描述自己:
林惠雅,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的教授,她的專長是父母教養、親子關係、兒童與青少年發展領域。教書時,她喜歡和學生互動,認為學生知識學習和觀點形成這二方面都是重要的。同時,喜歡發掘自己有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來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她的朋友這樣描述她:
她喜歡觀察,尤其是在許多生生活場域中觀察親子互動,且藉由這些觀察呈現親子互動的特色和樣貌,並提供一些策略給父母思考。她喜歡問自己和別人: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藉此釐清想法以及思考作法。
修過親職教育課程的學生這樣描述她:
她上課會舉出許多親子互動的時事或例子,要我們思考我們怎麼看這個事件,我們的觀點和社會的觀點有異同嗎?為什麼有這些異同?除此之外,我們學了許多理論,藉由課堂中的練習,我們更清楚如何實踐這些理論的知能。
在邁入初老之際,她有個理念,親子教養不需要完美無缺,親子教養OK也就OK了。同時,她認為親子教養可能有三個方向可以思考:
方向一:知己知彼 每位孩子都不同,每位父母都不同,每個家庭都不同,在這麼不同之中,了解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共處的家庭是基礎。
方向二:多元策略 面對和解決狀況或問題時,光靠一種方法可能是不夠的。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思考和學習多元策略,以便在狀況或問題中,擁有許多策略可以選擇。
方向三:創造雙贏 面對和解決狀況或問題時,不是完全放任不管,也不是全部聽令於父母,親子是夥伴,而非對手。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大家一起透過適合的方式,共同思考解決之道。
首先,父母要有孩子是「獨立個體」的理念。倘若父母認為孩子是附屬於自己,既然是附屬者,父母當然擁有控制權,可能是一輩子的控制權,控制孩子的一切,所以根本不需討論、協商的過程。一切由父母決定就可以了。
父母遇到孩子做出不是父母期待的行為時,父母也說著要和孩子溝通溝通,但究竟父母是要和孩子溝通?還是要說服孩子呢?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困境,父母要當孩子的戰友,而非敵人。因此,和孩子一起釐清他的長處和限制,並依據他的長處和限制,引導孩子擬定具體行動計畫,從較小的行動計畫開始,然後慢慢擴展,同時,也引導孩子執行行動計畫的方法。
教養孩子是教養想法、實際環境因素、和教養作法三者的相互影響,或稱之教養孩子的一種鐵三角。因此,父母學習教養做法之際,也不要忘記教養想法和實際環境因素,如此一來,父母執行教養做法,才能知其所以然也。│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她就說了孩子幾句,結果孩子不僅不知錯,還生起氣來,擺個臭臉給她看。她越看越火大,生氣的又說了孩子幾句。孩子不耐煩的說:「知道了啦」,然後轉身就走了,留下既生氣又驚訝的她。大家心有戚戚焉,因為他們也有相似的經驗。│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爸爸和媽媽的互動對孩子發展或適應、與教養行為也有重要的影響│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