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父母大概都知道朋友對孩子是蠻重要的,父母也希望孩子能交到至少品行良好的朋友。不過,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一些父母開始有了這樣的比較和疑問:「為什麼孩子和朋友比較好?孩子都聽朋友的?究竟是我比較重要?還是孩子的朋友比較重要?」,對於這樣的問題,或許可從幾個方向來看:
1. 從朋友的角色來看
對青少年而言,一方面,朋友關係是他面對問題的緩衝器、獲得情緒支持和歸屬感等的來源,而這些是他非常需要的。另一方面,孩子和朋友相處時間逐漸變多,孩子也逐漸認為朋友而非父母,是瞭解自己心事的重要對象。
2. 從詢問和聽從誰的意見來看
青少年詢問和聽從意見的對象,具有「專家」的現象。所謂專家的現象,指的是他認為誰在這方面是專家,他就會詢問或聽從這專家的意見。例如,有關打扮、歌曲、休閒等,孩子認為朋友是專家,所以,這些方面,朋友的影響比較大;但相對的,在屬於教育、職業計畫、價值觀等,孩子會認為父母是專家,所以,這些方面,父母的影響較大。不過,隨著年齡增加,到了青少年晚期,聽從父母和朋友的情形都下降。
3. 從親密的程度來看
隨年齡增加,青少年和朋友親密的程度增加,但是,和父母親密的程度並沒有改變。若要青少年列出生命中重要的人,隨年齡增加,列出朋友的數量增加,但是,青少年列出父母為重要的人的比例沒有改變。
綜合上述幾點,對於父母的疑問,可能的答案是: (1) 表面上看起來,朋友比較重要,但再仔細看,其實父母和朋友都是重要的;(2) 表面上看起來,青少年比較會詢問和聽從朋友的意見,但再仔細看,其實朋友和父母在不同層面具有專家的功能;(3) 表面上看起來,朋友比較重要,但再仔細看,其實孩子和父母還是親密的,而且父母仍是青少年生命中重要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比較誰重要的意義不大,父母需瞭解朋友和自己對青少年具有不同但互補的功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假如父母採用民主的教養,會使父母和朋友同時發揮最大的影響力,而獨裁專制的教養反而導致青少年轉向朋友,使父母的影響力降低,朋友的影響力增加。
參考書目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洪葉文化。
黃德祥(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更多關於惠雅老師的教養小秘訣,歡迎加入惠雅老師的臉書社團喔!
Photo:Pixabay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