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的創辦人鄭欽明先生及倪安寧女士他們的女兒鄭雅文是一位極重度聽損兒,在當時那個聽損早期療育觀念和資源都相當缺乏的年代,聽損程度較嚴重的聽損兒幾乎註定無法開口說話。而這對夫妻歷經國內外求醫和教育女兒的過程,深深了解台灣聽損兒的困境和需求,因此在女兒成功學會說話後,他們決定長期投入幫助聽損兒童的慈善工作,於1996年以女兒的名字創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讓源自國外的「聽覺口語教學法」在台灣紮根,帶領台灣聽損兒走出無聲的世界。
雅文基金會的專業團隊包括聽覺口語師、聽力師及社工員,提供嬰幼兒聽力檢查及諮詢、一對一量身打造的聽覺口語教學課程,及社會福利資源連結等服務。目前在台北、桃園、宜蘭及高雄設有教學中心,搭配遠距教學及花蓮工作站,走入有需求的偏遠聽損兒家庭,把握孩子學習說話的黃金時期,致力陪伴聽損兒走出無聲的世界。近年基金會除了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雅文基金會官網:http://www.chfn.org.tw/
一般來說,孩子約從4-5歲開始,可以了解他人與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8-10歲左右能夠理解他人會說謊或使用比喻、反諷的話語。但發展歷程因人而異,該如何增進孩子同理他人的社交能力呢?
在討論是否該選擇雙語幼兒園,或甚至這個時代的雙語家庭已經愈來愈普遍,父母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從小接觸兩種不同的語言?也成為討論的焦點,並且總會出現上述兩派的說法。
同理心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幾,如果希望孩子能真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站在他人角度去體會,父母必須善加利用適當的情境說明解釋,而過程當中不僅是單向教導,更多的是以分享討論的方式,讓孩子對「同理他人」的重要性產生認同。
家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社會化場所,父母也通常是孩子最先開始模仿、學習的對象。因此,當您在生活中仔細聆聽孩子的需求跟表達,孩子也會學著傾聽、接納他人的意見與看法
孩子不像成人,有豐富的經驗去處理情緒,能夠將生理狀況或心理感受,用語言清楚表達出來並讓人理解,進而抒發情緒。因此家長的引導與教學就特別的重要,接下來讓我們透過3大重點,來了解如何引導孩子處理感受,打造穩定情緒。
孩子的氣質養成多與家長有關,「直升機父母」或「軍官父母」的教養方式無法讓孩子學習獨立,隨著子女逐漸成長,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應有所調整,過多的助力反而在未來卻可能成了阻力。家長在學前階段投注許多心力與關愛,待孩子進入小學上課後,則需釋出較多的信任與自由空間。此時,傾聽與提供策略才是養成孩子獨立的最佳方法。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