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的聽力室內,出生沒幾天的寶寶剛做完聽力篩檢,檢查結果,寶寶的聽損程度重達95分貝以上,「這代表飛機從他頭上飛過,他都聽不到。」聽力師對著茫然的爸爸媽媽解釋。
爸爸腦中浮現,從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已經開始的期待,1歲的時候可以和兒子一起做什麼事情、長大以後兒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靜靜地深吸一口氣,對腦中幻想的小孩子說:「我知道你不存在。」接著他將目光聚焦在眼前小小的身軀上,「只要你健康快樂,你想做什麼我就陪你做。」
我們對孩子最初的期待就是健康快樂,但是當孩子漸漸長大,對孩子的擔憂和望子成龍成鳳的想法,可能逐漸轉變成給孩子的壓力,這往往也是親子溝通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故事中的爸爸,放下了過度期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反而多了很多驚喜。
什麼樣的期待才是合理不設限的期待?
然而,面對成長中的孩子,什麼樣的期待才是合理不設限的期待?孩子卡關時,家長要怎麼調適心情呢?該用什麼心態來幫助孩子面對學習困境呢?以下五點建議,家長不妨試著練習看看:
1. 知己知彼,掌握孩子各階段的發展任務及能力
了解孩子在各階段的發展能力及任務,藉此檢視自己對孩子期待的門檻是否設得太高或是太低、或根本不合乎孩子現階段應有的表現。當家長認識並理解孩子現階段的發展,才能夠依照孩子現況調整合理的期待。
2. 盤點資源,釐清孩子學習困難及壓力原因
當孩子在學習或行為表現上出現預期外的狀況時,應先釐清孩子是否有生理上的疾病、聽力損失或環境、心理障礙等因素影響學習,並檢視孩子的學習壓力,如:家庭氛圍及學校適應等問題,並重新盤點相關資源,加以審視並評估孩子補習班、才藝班、療育課程等安排是否過度密集,超過孩子負荷而無法有效學習。
也應避免當孩子學習不如家長預期、且尚未釐清孩子學習困境時,就指責孩子不努力或不用心學習,造成孩子失落及貶低自我價值。
3. 善用同理心,接納並傾聽孩子想法
關心並同理孩子實際遭遇困難的原因,家長再怎麼為孩子著想,他們終究有自己想走的路、希望用自己的方式體驗生活,若孩子已經有完整的表達能力,家長可試著與孩子溝通並與其討論可提供的協助,以調整合適的期待及作法。
4. 專業合作與溝通,量身打造個別化計畫
與專業人員(例如學校老師、治療師等)共同合作,關心孩子學習表現,並以開放的心態進行親師溝通,適時補充孩子相關資訊以利專業人員了解孩子全貌,並找到教學共識及合作的方法,以依據孩子現況提供最適切的協助。
5. 愛與鼓勵,家長支持陪伴不缺席
父母在孩子成長路上能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導者、陪伴者、提供孩子們有個溫暖、信任包容與接納的臂彎,學會看見孩子的優勢,重視孩子學習過程的努力及態度,適時給予肯定,增進與孩子間正向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更能有自信的去面對成長的挑戰。
孩子擁有一百萬種可能
最後讓我們回到開頭的故事。故事中極重度聽損的孩子,一度不被醫生看好,如今經過兩年的聽語訓練,已經可以開口說話,爸爸說,當初跟心中不存在的孩子道別,這個舉動是他們接受孩子有聽損的關鍵,因為接納,所以不再沉浸於無法改變的事,只專注在陪伴孩子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方式;因為放下期待的限制,反而處處都是驚喜,也才能看見,孩子的一百萬種可能。
(本文改寫自雅文基金會聽語發展指南〈親子起步走,共同打造屬於孩子成長的節奏〉)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晨宇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