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學校教古典詩,或在校外教生命故事寫作課,我喜歡帶學生探索內在的平靜。
對我而言,內在的平靜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真正的平靜不假外求,無須經由做了什麼、發生什麼而得到,但這並不容易。退而求其次,經由日常小事尋得平靜,不失為簡單易行的途徑。
在課堂上,我請每個人先寫下自己的平靜清單——在10分鐘內,列出35種「能讓我感到平靜的事物」。
要在這麼有限的時間內寫出這麼多項目,是困難的,而這正是我的目的——無暇思考,無法分析,以逼出潛意識裡的記憶。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各種新的知識、訊息不斷充塞腦中,舊有的記憶往往從意識落入潛意識裡。透過限時書寫,原已遺忘的往事會被喚醒,再度回到意識中。
15分鐘過後,再請學生分享平靜清單上適合公開的項目。
大學生和出了社會的成年人分享的平靜明顯不同。前者平靜的經驗常來自求學過程,例如熬夜讀書、寫考卷、考完試、學期結束,這些都能帶給他們平靜感。
有個男大生較特別,他喜歡打棒球,他說:接滾地球讓他快樂,接外野高飛球讓他平靜。經我好奇追問,發現真正讓他感到平靜的,不僅是接飛球本身,也包括目睹小白球在天空飛行時劃出的弧線。
成年人的平靜則常與嗜好、家庭生活有關。有人能從煮咖啡、做瑜珈中得到平靜,有人只是和家人相處,聽著家人談話,平靜感便油然而生。
不少成年人的平靜是來自於做家事。洗衣服、晾衣服、收衣服、燙衣服、折衣服,在一個班級裡,居然有不同的五個人分別從這五件事情上得到平靜!
有些平靜,則是成年人和大學生共有的經驗——看白雲、看星空、看貓咪、聽雨聲、聽海濤、放風箏、看秒針……
這些事物為何會帶來平靜呢?
因為它們都是生活中的小事。當我們沒有野心,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只是專注在這些小事上,腦中的各種念頭就會減少,甚至消失,心靈自會平靜下來。
這些小事又常與大自然有關。與大自然相處,可以帶來深刻的平靜。大自然裡的一切都是小事,大自然向來平靜過日子。只有人類過著違反自然的生活,一直想做大事,終日紛紛擾擾,不得安寧。
只要凝視、聆聽、感受大自然的平靜,平靜就會從外在世界流入我們的體內。仰望星空如此,撫摸岩石亦然。看貓如此,凝視一朵花亦然。
甚至,只是專注看著嬰兒睡覺,都能感受到莫大的平靜。嬰兒是人類這個群體中最接近大自然的,他們還沒有野心,也沒有多餘的欲望。
我們也曾是個嬰兒,平靜地睡著,活著。
我們長大了,但那個內在小孩還在。經由日常小事,或與大自然同處,我們可以還給內在小孩失落已久的平靜。
主圖攝影:蟹蟹指教攝影工作室 楊尚倫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