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For Change (簡稱DFC) 這個「為改變問題而設計方法」的行動,也是讓參與者能夠「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概念,至2014年為止,包括英國、美國、日本、巴西等共約四十個國家加入,活動總參與學校超過三十萬所,全球影響人數已超過三千萬人!
DFC希望鼓勵孩子們透過感受(Feel)、想像(Imagine)、實踐(DO)、分享(Share)四個步驟,運用五感深刻觀察周遭事物並想像解決辦法、實踐課堂所學,進而做出改變周遭的行動,再藉由影像文字的紀錄,將成果分享出去,讓身邊的人看見並有機會加入改變的行列,更讓全世界看見孩子們不可限量的I CAN魔力。
在臺灣,DFC臺灣團隊透過辦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 - 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簡稱DFC挑戰),邀請10~14歲的孩子一起觀察身邊的問題,發揮想像力,設計解決方式,並且付諸行動,讓世界變得更好。我們相信DFC的感受、想像、實踐、分享這四個步驟,能夠引導孩子化知識為行動,並培養孩子們在課本上學不到的人生寶貴課題:同理心、想像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建立「我做得到」的自信心!
我們人類無法獨一的單單存活,有太多過去我們做錯的事,錯誤的決策,導致現今地球的枯竭與汙染。我們課本不深談這些,存在的只有紙面的題目,這些關乎未來他們的生存,不重要嗎?│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回收紙做再生紙,自己手工製造,又能設計各種產品,可以一做再做,簡單方便,使得兒童對這樣事情產生熱情,很適合用這樣類型的學習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
「共備」是一場教育間的專業對話,「共備」是大家一起腦力激盪,把對解決問題的各種想像一起討論,「共備」是老師的DFC!
過程中適時的總結,帶領學生進行反思,能夠協助學生看見自己的學習,最後可以用條列的方式將學生的分享簡單歸結,這樣就比較能進一步提煉學生過程中質性的學習成果。
不論宣導者花多少時間進行準備,根據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如能進行知識內化後的老師可能達到90%的學習,但是聽講的學生或是配合進行的學習方式則僅存活10%~30% 的知識內容。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如果我們不在乎生活中的遇到的問題,那問題只會累積更多的大問題,但只要我們願意付出一點改變,那我們的改變將會影響更多的人去改變,最後將改變整個世界。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