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疫情從去年至今已經一年半的時間,台灣直至上個月才爆發社區感染而擴散,並升至三級警戒,全國學生停課不停學居家學習。我們都跟孩子說減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消毒,但你是否發現孩子很難完全做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若是對病毒有更多的了解,也清楚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相信孩子一定會做得更好。去過一年多我們的歲月靜好,是許多人一起努力來的,如今,也要靠每一個人的努力,才能挺過這次的難關!
作者: 林大利
感謝每一位勇敢面對疫情的臺灣囝仔
2020年,是令人類印象深刻的一年,也是刻骨銘心的一年。
當年一月,適逢澳洲的跨年連假,我人在臺灣,預計二月初回澳洲繼續學業。沒想到一月底新冠疫情開始蔓延,當時疫情還集中在亞洲,澳洲只有5例。為了避免在新加坡機場感染,我取消了廉航機票,改買直飛班機。雖然多花了一筆錢,但降低了感染風險。
過沒幾天,疫情變得更加嚴重。我的指導教授果斷決定,把研究室的學生都趕回家。一來是要保護個人和學生,二來是要「壓平曲線」,不要讓確診人數增加太快。於是,研究室的夥伴各奔東西,有人留在家裡,有人回到自己的國家。我也在五天後回到臺灣,從此無論研究、會議或口試,都透過視訊進行。至今還沒有機會再回到澳洲,成為疫情滯臺留學生。
某一天,我看到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的手繪解說 COVID-19 動畫,覺得我們除了宅在家和勤洗手之外,應該還能多做些什麼。觀察著疫情的發展,我想起《下一場人類大瘟疫》和《共病時代》這類書籍;還有前些日子和巴西學者合寫亞馬遜大火的論文時,討論到森林大火導致黃熱病擴張的風險。於是,我、玉子和編輯開始著手規劃:製作一本從生物多樣性保育觀點出發,談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體和自然環境的知識圖文書。
坦白說,新的病原體從自然原野地傾巢而出,對我們這些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科學家來說,並不是新鮮事。病毒和各種會致病的微生物,一直都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一分子。我們必須學會和這些小到看不見的掠食者共存,就像幾百萬年前在東非和獅子共存那樣。當然,看著疫情日益嚴重,這樣的想法也不免令我感到五味雜陳。
我希望讓大家了解: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不斷的與各式各樣的病原體交手,新的病原體也隨時可能突變現身,或是一直潛伏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我們需要一邊記取過往的防疫經驗,也需要一邊認識新興傳染病的特性。當然,臺灣能夠有如此亮眼的防疫成績,要感謝每一位懂得勇敢做好自我管理、保護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臺灣囝仔。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我們未來遇到各種難關,都能夠自省的規範自我,追求全體社會與自然萬物的福祉,創造永續和諧共生的地球。
《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
●專門為少兒撰寫的防疫知識書,讓孩子了解傳染病的大小事!
●臺灣第一本以生態保育角度出發的防疫知識書,帶給讀者嶄新的視角,防疫不疲勞!
●不需要妖魔化病毒,只需要對它有正確的認識,我們就能和病毒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後疫情時代必讀寶典 醫師與老師齊聲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仇文昱(臺大住院醫師)
白映俞(外科醫師/作家)
沈雅琪(神老師)
林靜儀(婦產科醫師/作家)
陳木榮(柚子醫師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
陳志金(ICU 重症醫師)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文字工作者)
陳建仁(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流行病學家)
蒼藍鴿(醫師 Youtuber)
劉紹華(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顏俊宇(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小兒科主任)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博客來>> https://bit.ly/3oEWMTI
momo>> https://bit.ly/340PhNc
金石堂>> https://bit.ly/3c2iJH1
未來親子>> https://bit.ly/3vB1If2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