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運動類型?其實,每種運動都能培養不同的性格,湯文慈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依據孩子的個性與特質來挑選。
運動與科學(Sports Science)科系在歐美很普遍,在台灣少為人知,對於體育活動做科學化的分析,其中結合心理、生理學、動力、生物力學等。熱愛運動的湯文慈從小就是校隊,從田徑、游泳、羽毛球,武術還達到亞運國手資格。她認為自己較快掌握力學和運動技術,因此選擇運動科學。
小學生普遍缺乏運動,建議從游泳及體操開始培養
湯文慈認為,近幾年運動風氣愈來愈盛行,尤其多元入學開始後,家長更加重視體育。但整體來說,台灣孩子總體的運動時間比起國外相對偏少。她發現,國小孩童的肌力和反應明顯降低,建議父母應該盡量讓小孩運動,從小可以先學游泳,或是體操,年紀稍大再選擇一項球類。
現在很多家長喜歡帶小孩去玩三鐵,小朋友的三鐵多是距離短、速度快、趣味性高,增加孩子多元的運動項目對孩子的發育有幫助,但在運動時,千萬要注意適時補充水分。
依照孩子性格來選擇運動類型
如何選擇運動?每種運動能培養不同性格,她建議,父母可依據孩子個性與興趣來選擇。她觀察,她的學生中如果打棒球或是籃球出身,社交能力特別強,很容易交朋友,較不會有個人英雄主義,很快的融入一個團隊。而類似游泳的單項運動,則是自律、自我控制很好,但橫向的社交能力或許不會特別出色。
有些運動有身材優勢或限制,例如籃球,如果身高不夠高,必須其他條件好,比如手眼協調佳,或策略性高,懂得反應與補位,例如有人很會看空間補位,有人很會投球。籃球訓練眼明手快,同時訓練瞬間判別能力。
每個運動的特質,容易發展出某種類型的性格,或是說某種類型的人,適合某種運動,家長可針對孩子的性向與補強來選擇。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