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現在正就讀日本東京大學二年級的學生(2020年時)。
我在就讀地方的公立高中時,奪下了東京大學入學模擬考的榜首,之後以應屆考生的身分考上了東大。
這麼一說,大家可能會有「東大生?」、「還是榜首!?」這種好像很厲害的印象。不過,其實我以前原本是個就算用功讀書,也沒辦法獲得理想成果的人。再怎麼努力成績也無法提升,再怎麼認真學習也沒辦法把事情做好……我曾有過無數次這樣的經驗,不斷重複失敗。
然而,這樣的我在費了一番工夫轉換成「目標達成型思維」之後,努力開始有了結果。
「努力就會有回報」是真的嗎?
不曉得各位在擁有想達成的目標時,會將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去努力呢?話說回來,各位在努力時,有沒有意識到某些事呢?
說不定,各位就像過去的我一樣,現在所做的都是很難取得成果的事情。
那是我在某間補習班打工時的事了,當時有位補習班的學生跑來找我商量:「我明明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讀書,成績卻都沒有起色……我好煩惱,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他在補習班裡算是比較認真的學生,是那種每天孜孜不倦、勤奮努力的類型。當時我聽了他的煩惱後,試著問了這個問題:
「你在讀書時,會一邊思考自己有什麼樣的課題,以及想成為怎樣的人嗎?」這麼問完,他有點驚訝地回答:
「沒有耶,我只有做學校給的題庫而已。」
沒錯,他什麼也沒想,就只是一直在努力而已。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結果之所以會產生差距,是因為「努力的程度本身有差」。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而且努力的程度是很大的因素,這也是事實。不過,努力的程度並不是左右結果的唯一要素。
單聽這位學生的發言,他已經付出了相當多的時間在努力。儘管如此成績卻依然毫無進展,我覺得這難道不正是因為「他從未考慮過努力的方法是否恰當嗎?」。
俗話說「努力就會有回報」,這句話成了世上許多人的心靈寄託。然而,這句話本身真的是正確的嗎?
請各位試著想像一下。放眼當今世上,「努力能得到回報的人」跟「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人」,到底哪種人比較多呢?
儘管是個殘酷的事實,但「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人」明顯多出許多。
當然,努力之所以會得不到回報,有時原因也可能是自己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事實,例如是別人的問題或是社會結構的問題所致。但與此同時,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換言之,把「努力就會有回報」這句話照單全收,一昧地埋頭努力是很危險的事。
僅僅安排時程計畫不行嗎?
「才不是,我努力時都有好好思考過喔!」
讀到這裡,應該也有人會這麼想吧。
可是,那個「思考」也很可能並不恰當。
關於這一點,就來看看我高中時代的例子吧。
我所就讀的高中每年都有十幾名學生報考東大,我高三時也是如此。不算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而是以最初以東大為志願的人數,以及如果可以升學的話想去東大的人數來說,大概有將近一百個人上下吧。但是包括我在內,應屆考上東大的只有三個人。這就是現實。
在我看來,他們明顯都有在努力,每天用功讀書十個小時以上的人很常見,而且也有人作業全都好好完成,上課也很認真聽講。就連仔細思考並規劃讀書計畫表後再努力的人也很多。然而正如前面所述,這些人當中應屆考上東大的只有三個人而已。
那麼,他們的讀書計畫上寫了哪些內容呢?大致如下:
「考上東京大學。」
「用一個月背三遍單字卡。」
「做完一遍數學評量。」
對於這樣的規劃,各位覺得如何呢?
「這計畫也不糟啊?」
「我也是這樣努力的。」
「我覺得這有好好思考並努力唸書。」
這麼想的大家,其實這正是問題所在。
光想是不會有成果的,各位必須理解這一點。
如果沒有好好建立策略,並且將其落實為一種能夠實踐的模式,你的努力永遠不會開花結果。
講難聽點,像上述例子這樣什麼也沒想就在努力的人,以及雖然有思考過再努力,但思考方式卻不恰當的人,其實「在還沒開始比賽前就已經輸了」。
魯莽的努力和未基於正確想法的努力,很容易會導致失敗。相反地,只要用正確的方式努力,或許就能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的,錯誤的努力不會有結果。
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努力。徹底杜絕在競爭中成為失敗者的可能性,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贏家。是我想幫助各位成功達成的目標。
「目標達成型思維」裡的兩大關鍵字
接下來我與各位分享「目標達成型思維」,讓各位能以正確的方式努力。
要理解這種目標達成型思維,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字。
第一個是「策略」,第二個則是「記事本」。
策略是「在努力時應該要意識到什麼」的意思。而將其以時間序列的方式打造成足以付諸實踐的模樣的,就是記事本(行事曆)。
也就是說,透過記事本,將取得成果的最佳化策略落實成可實現的方式,並以這種方式為基礎來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期望的結果。
而且我認為,成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目標達成型思維,並不只限於東大學生而已。從現在開始,我想向各位介紹這種對能力好或是可以交出成果的人來說很理所當然的思維。
事實上,大部分東大學生在讀書的同時,都在思考跟本書所介紹的目標達成型思維類似的事。此外,至今為止我所認識的社會成功人士,也都在運用類似的思考方式。
但是,就算對那些「做得到的人」來說很正常,對「尚且做不到的人」來說卻並非天經地義。
「目標達成型思維」是在現代社會存活的必要條件
「目標達成型思維是東大學生想出來的,所以應該是一種應考策略吧?」
應該也有人這樣想吧。的確,目標達成型思維是我在當考生時創造出來的技巧。不過,我相信社會人士應該也能運用到這種思維。
如今,「學習」不再只是學生的專利,愈來愈多人認為在邁入社會之後,也應當繼續學習下去。
認真來說,我們該在意的不應該是學習這件事對我們有沒有用,而是應該在所學的事物以及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從中找到樂趣,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這才是學習本身該有的態度。
在這裡,有件事希望各位先想一想,那就是—學習究竟是什麼?
大家在聽到「學習」這個詞時,腦海裡會浮現什麼呢?
恐怕大部分的人想到的都是「國語」、「數學」、「英文」等科目,或者是「經濟學」、「政治學」、「生物學」之類的學科。
然而事實上,學習不只是指這些東西而已。
比如我接下來會提到的目標達成型思維,用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學習。無論是學數學以連繫將來的夢想,還是閱讀本書將其運用在明天開始的人生裡頭,兩者本質上都是同樣的。
總而言之,任何「有助於自我成長的活動」都可以說是學習的一種。 學習並非目標本身。學習是一種「實現目標並成為自己期望的模樣的手段」。
那些做了也沒意義的事、自己沒興趣的事,以及無法讓自己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的事,都不能算是學習。
正因如此,在實行這種名為目標達成型思維的手段時,
不可或缺的是必須擁有一個「理想中的自己」的目標。
簡單來說,在沒有目標的狀態下,即使實行目標達成型思維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在實行這個目標達成型思維前,請各位先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真正想學的東西是什麼?而想藉此成為的自己又是什麼模樣?」
說了這麼多,其實在這篇序言中我最想傳達給各位的,是努力有所成效或毫無效果的差異,就在於「能否基於正確的策略來努力」。
努力沒有開花結果的原因並非努力程度的多寡,也不是運氣問題,單單只是「不曾設法讓努力確實轉換成成果」罷了。這真的是很細微的一點差異,我是這麼覺得的。
而且我相信,今後時代的勝利者,正是那些可以注意到這個差異,並且用正確的方式學習的人。
正如開頭所述,我曾經是一名「不優秀」、「無法基於正確的思考來努力」的人。過去魯莽冒失、什麼也不想就埋頭努力的我,曾為無法取得成果而痛苦。我不想讓各位也步上我的後塵。
讀者若比以前更能將「努力」轉化為「結果」,那便是我的榮幸。
摘自 相生昌悟《東大現役學霸的讀書計畫制定法》/ 台灣東販
相生昌悟(Aioi Shogo) 西元2000年出生。地方公立學校出身的東京大學在校生。 儘管從高中入學之初就一直勤學不怠,但成果卻不盡人意,於是開始鑽研「努力」的方法,最後建立出一種必將自身努力導向成就目標的「目標達成型思維」,並在高三時奪得東京大學模擬考全國榜首。隨後應屆考上東京大學。 現正透過「三次元東大特訓班計畫」輔導高中生,以便將自身經驗傳授給日本全國師生。此外,也在日本媒體平台「note」上以「普通東大生NEKO」的名義解說東大歷年考題。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from Pexels
數位編輯:吳佩珊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