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依親臨床心理師 耕心文教專業講師
囧話題提問Q:
青春期孩子身心逐漸變化,除了同性朋友外,漸漸開始對異性感到好奇,可能也會面臨異性交友與相處的問題。
身為爸爸媽媽,發現孩子結交異性朋友時,難免會引起焦慮與擔心,是否該干涉?應該持有什麼態度比較好?或者如何幫助孩子學習與異性相處、建立健康的關係呢?
專家來解答A:
青春期第二性徵開始發育,賀爾蒙的變化讓青少年開始對異性萌發高關注與高興趣。除了生理因素的影響之外,其實還有下面幾個面向的原因,讓青春期成為對異性充滿好奇的特別階段。
1.團體氛圍:青春期的孩子對同儕的一舉一動特別在意,因此容易在群眾氛圍的影響下,展現出相關聯的特定行為傾向;比如說,當班上或學校裡開始出現誰跟誰交往,或是聽到同學聊一些跟異性有關的話題時,孩子可能就會受到影響而開始期待自己能跟同學一樣,也找到交往或傾心的對象。
2.心理需求:另外,青少年長期的心理需求也相當程度影響了他們對異性交往的在意程度,甚至開啟他們採取實際的追求與交往行動。像是有些孩子內心早已孤單很久,所以在跟單一對象建立獨特、專屬、深度的關係時,心中對歸屬感與親密感的匱乏就可以感到滿足。而追求新鮮感也是青少年心理很重要的需求,因此當遇到跟自己很不一樣的異性時,某些孩子也會在新鮮感與好奇心的驅使下,興起想嘗試的念頭。
3.情緒驅策:有些孩子對異性抱持想交往的興趣,其實是來自於爸媽禁止的反動力。當人遇到被禁止的事情時,往往內心會產生緊張、不安的心情,而這類情緒連動出的生理狀態多半是心跳加快、血壓上升、汗腺分泌…有沒有發現?這跟心動的感覺很像!大腦此時可能會自動的把這些生理線索解讀為心動的感覺,而在越被禁止的事情上更想做做看。
身為爸媽,面對青少年談交往時,究竟要抱持什麼態度、做出什麼反應與行動,才能讓孩子在好奇與衝動中,仍然能安穩地學習與異性相處呢?
原則一:接納與尊重並行。一般而言,在與孩子談論人際或異性交往的話題時,爸媽若能盡可能認真聆聽、表達支持,孩子多半就可以在輕鬆的心情下願意多聊聊,也可以避免因限制帶來的故意違抗與叛逆心。不過,若是遇到孩子提及對他人不尊重的話語或用詞,就要在同理孩子感受的前提下(像是:我知道你只是覺得好玩),引導孩子理解並尊重他人,像是跟他說:如果有人這樣講我,我一定會很難過。在言談中就給予孩子尊重他人界線的觀念,才有機會讓他在犯錯時自然產生懊悔感受,學習自我控制。
原則二:學業與需求兼顧。雖然青春期課業壓力很重,但除了唸書之外,爸媽也要隨時留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喜歡新鮮感的,別忘了安排孩子參與一些有趣、罕見的活動;喜歡歸屬感的,社團參與及特定團體活動的機會就很重要;喜歡親密感的,爸媽就要記得常常撥時間跟他聊聊天。
原則三:堅守關鍵原則。無論是異性或同性交往,有些重要的關鍵原則,需要規範出來以確保孩子的身體與情感安全。爸媽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出最適合自己家庭價值的關鍵規定,像是:不能在外過夜、出門必須參與超過三個人的小團體活動...等,同時和孩子一起思考這些規定背後的考量,再邀請孩子立下承諾,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也尊重爸媽的感受。
三原則並行,讓青少年異性交往變得安全又有成長!
+讓全世界最火紅的青少年葛瑞拉近你我與孩子的心:
點子實驗王葛瑞+各種突發意外=寫不完的囧日記!
幽默囧爆,讓人笑到翻滾噴淚的奇書!
漫畫式圖像,無障礙學習口語化、生活化英文!
立即看更多《葛瑞的囧日記》
Photo:thepoorphotographer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