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嘉柏‧麥特
情緒和壓力一樣都是我們常用到的概念,但我們其實不清楚情緒確切的意思。情緒也和壓力一樣有幾個構成要素。心理學家羅斯.巴克將情緒反應依自我覺察的程度,分為三個層面。
第三層情緒是內在的主觀體驗,也就是我們的感受。我們在這一層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好比憤怒、喜悅、恐懼,以及伴隨而來的身體感知。
第二層是別人看到的外顯情緒,但自己不一定有所察覺。表現的方式是肢體語言,涵蓋「非口語表達、習慣動作、聲調、姿勢、臉部表情、短暫碰觸,甚至包含事情發生的時機、話語中的停頓。(這些)可能帶來生理影響,但通常不被覺察。」對自己傳達出的情緒渾然不覺是很常見的,不過身邊的人倒是把那些情緒看得很清楚。不管有意無意,我們在這一層的表達對別人的影響最大。
若是小孩顯露出的感受讓父母太過焦慮,他們第二層情緒的表現也是父母最難容忍的。巴克教授指出,父母處罰或禁止小孩表露情緒,會讓小孩受到制約,在未來出現類似情緒的時候壓抑自己,自己先封閉感受,以免招致羞愧感和拒絕。巴克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情緒能力會受到傷害......這人將來會不知道如何有效處理那些情緒以及情緒帶來的渴望,結果就是感到無助。」
研究壓力的文獻詳盡記載著,不論是真正的無助或感覺上的無助,都極易引發壓力的生理反應。後天習得的無助,是一種心理狀態,當事人明明有機會從困境中脫身,卻沒這麼做。我們很多時候會發現自己身處這種後來習得的無助狀態中,例如被困在一段不正常甚至暴力的關係中、工作壓力大、生活方式不是真的自由。
第一層情緒是由情緒刺激引起的生理變化,像是神經系統放電、荷爾蒙分泌、免疫反應改變等為因應威脅而生的戰或逃反應。這些反應不受意識控制,也無法從外表直接觀察到。它們就這樣發生了,發生時我們可能沒有自覺,也沒有情緒表現。雖然這些反應有助於我們應付緊急威脅,但若無論如何都無法對抗或避開此威脅,長期下來同樣的壓力反應反而會變得有害。
羅斯.巴克說,自我調節「有部分包含獲得情緒能力,也就是以良好、適當的方式,處理感受和慾望的能力。」情緒能力是假定為我們社會中普遍缺乏的能力,因為「冷靜」(不帶情感)的風氣盛行,小孩常會聽到大人說「不要這麼情緒化」、「不要這麼敏感」,而理性做為情緒性的反面,才是更為社會所推崇。
情緒能力包含:
■ 能感受自己的情緒,才能察覺自己是否正處於壓力中。
■ 能有效表達情緒,才能確認自己的需求和維護自己的心理界限完整。
■ 能分辨自己的心理反應是否切合當下情境,還是反映了過去遺留的影響。我們的所欲所求應符合當下的需要,而不是從童年而來的無意識、未獲滿足的需求。如果過去和現在分野模糊,我們會在無損的地方誤以為自己有所損失,或以為自己面臨損失的風險。
■ 能察覺真正該滿足的需求,不會為了得到接納或認可而壓抑自己。
欠缺這些情緒能力的話,壓力就容易形成,破壞身體的恆定。長期如此會讓健康狀況不佳。
我們需要提升情緒能力,不讓隱性壓力危及健康。我們需要重拾情緒能力,照顧好自己。我們也需要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作為最有效的預防針。
摘自 嘉柏‧麥特《當身體說不的時候:過度壓抑情緒、長期承受壓力,身體會代替你反抗》/遠流
Photo:ambermb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