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臉書有一篇貼文,被很多人討論和轉分享,文章在談教育的內捲化。家長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在乎成積,在乎排名。競賽,成了人生逃不過的一件事。
儘管我們告訴的孩子「你很棒。」但在比賽的遊戲規則下,一定要分出高下。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特優、優等、佳作。一旦跟別人比較,那個原本覺得自己很棒的感覺就不見了。彷彿如果沒有贏,沒有得名,好像自己就不棒,不優秀。
•••
前陣子小女兒第一次參加校外比賽,是硬筆字比賽,其實她沒有學過硬筆字,純粹就是寫字算工整,就被派去比賽。沒想到得了佳作的成績,她自己很開心,我們也替她開心。
或許是因為第一次比賽,所以不抱期待,有得獎就得獎,沒得獎就學經驗。
然而,當孩子開始知道比賽是什麼,開始,對自己有所期待,每一次都想要更好,每一次都想要贏別人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告訴孩子,其實人生不總是如你所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我想起《我就是想贏》這本書。書中的主角是三年級的君豪,參加各項比賽的得失心很重,覺得自己應該獲得更好的名次,或是應該有個好的表現。通常這樣的孩子能力不差,而且是會自我要求的小孩。
正因為過去曾有好表現,曾獲得好名次,所以對自己有所期待。覺得自己應該表現得很好,甚至比上次更好。如果是個人的比賽,孩子可能會找各種理由為自己的表現找藉口,如果是團體的比賽,孩子就可能開始責怪表現不好的同學。
長久下來,也可能引發人際問題,畢竟沒有人喜歡和這樣的人做朋友。這時候老師的引導就很重要,書中的主角是一個對自己表現不滿意,就會敲桌子發脾氣的人。
我很喜歡書中主任這個角色,他脖子上總是掛著一台相機,看似沒有特別處理什麼事情,但在無形中其實在調整孩子對輸贏的看法。
•••
老實說,這些高自我要求的孩子,某種程度可能反映了父母的期待。黃之盈心理師說過一句很棒的話
「父母給孩子的話語,會成為孩子生活的花園。」
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每一次比賽都是一種練習,都是一個挑戰自己的機會。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學到什麼,發現自己有哪些突破和進步,遠比最後比賽的成績重要。
面對遊戲競賽,也要讓孩子知道遊戲的重點在於好玩,大家可以一起玩,而不是誰輸誰贏。
•••
和這一本書同時出版的是《這不是我的錯》,讀來也是心有戚戚焉。完全描繪出校園生活小孩的你弄我我弄你,你跟我說對不起,我跟你說對不起。有時候孩子不願意道歉,並非不知道自己哪裡錯,而是覺得不全是我的錯,對方也有錯。
這兩本書,一本談和別人比較,我想要贏,另一本談和別人吵架,我沒有錯。都是非常貼近孩子生活的情境。如果你們家有會吵架的小孩,如果你們班有一直吵架的學生,直接把書給他們看吧。
•••
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一點。畢竟我們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贏在起跑點,卻消失在終點。父母必須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在險惡的叢林中,我們的話語可以為孩子打造一座美麗的花園。
文章轉自 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
「小學生的煩惱特效藥」新學期一起來聽新故事
透過最貼近校園生活的故事,學習如何真實的
面對問題、面對同儕、面對自己
《安心國小7:我就是想贏!》
◆MOMO:https://bit.ly/48GcqVq
《安心國小8:又不是我的錯!》
◆MOMO:https://bit.ly/48BGPEe
圖片:小天下
數位編輯:陳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