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之前學做菜的經驗。
從煎荷包蛋都生疏,到兩週後,各式炒高麗菜、蔥油餅加蛋、雞塊、滷肉、鹽烤鮭魚、洋蔥爆炒鮭魚丁........
這一切的起源都只因為我家小王子一句:「我要吃把拔煮的。」我就這麼開始了當家庭煮夫的生活。
對我來說,這是很特別的體驗,是從不會、摸索,到成功的歷程。(我的成功就是吾兒願意吃光光)
我一邊做菜,一邊思考著,教學,不也是這樣嗎?
市面上有好多創新與活化的教學策略,就好比想學「熱炒高麗菜」,我們只要上網搜尋關鍵字,馬上就會出現琳瑯滿目的內容。
有食譜(教學步驟)、有教學影片(活動影片)…
我之前會認為,這樣應該夠清楚了,需要的老師們應該能夠依序實作了。
但,有時候,好像不是那麼簡單。
菜都買齊了,料都備好了,火都開下去,鍋都熱好了。人呢?
怕無可預期的可能失敗,而躊躇不前;(如同我們怕改變教學後進退失序,只能保持不滿意的現況)
怕炒得不好吃,乾脆買現成的比較穩;(拿現成的講義考卷課本來上就好,反正有錯是編課本的錯,我只是照上)
那麼,我,為何不怕?很簡單:吾兒在我背後敲碗了。
他期盼我有煮菜的能力,而我盡力回應他的需求。
為師,不也如此?
學生們總是期待著,不要昏沉欲睡的課堂,而要充實精彩的互動。
我們,都在廚房了,就放手去做吧。
我們除了食譜,更有超多熱血夥伴,各科的充實研習。
為了孩子,做吧。
做了,就會不錯的。
【延伸閱讀】
創造美好親子時光的最佳共讀繪本,帶孩子一起跟著「美食」探索全世界!
《好想吃一口:餐桌上的世界地圖》:https://bit.ly/3wWcShU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