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們對孩子的付出,時常是太多、太滿
別讓孩子有了身軀,卻少了成熟的靈魂——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別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是許多父母衷心的期待。然而親子關係中,過猶不及,終究不令人樂見。
我們理智上期待孩子能夠長大,內心卻又總是把他們看成小孩;我們不斷地想要參與,甚至期待孩子照著自己擬定的藍圖來執行,卻忽略了越是這麼做,孩子離成長獨立的路途就越遙遠。
媽寶、爸寶反映的,其實是一種親子之間,雙方共同「變調」而形成的關係。父母必須能夠敏感地覺察,在關係的拿捏上、對孩子的放手與信任上,自己是處在什麼樣的狀態。
我們對孩子的付出,時常是太多、太滿,並因此陷入身為好爸爸、好媽媽的虛幻印象。我們亦步亦趨跟在孩子身後,幫忙挪開碎石路障,希望他們「無痛」地走上坦途,卻也使得孩子在內心的成熟度上, 欠缺了一些必備條件及能力。我們口口聲聲地說「愛」孩子,卻在無形之中成了「礙」孩子,使得他們被迫、安於或樂意繼續當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
過度教養也滿足了父母想要繼續扮演呵護、照顧、付出角色的心態。對部分爸媽來說,一旦覺察孩子對自己不再依賴,是多麼情何以堪。為了捍衛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便為孩子越做越多,而無法自拔。然而,當孩子一直處在被呵護的舒適圈,也就無法習得自立生活的基本技能,以及因應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所需要的,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對他人應負起的責任感,和本身的抗壓性與競爭力。
過度教養讓我們的孩子有了身軀,卻少了靈魂;有了年紀,卻少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扼殺了孩子的各種可能性,而身處其中的父母還渾然不知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別在孩子頭頂上空繼續盤旋,降落吧! 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父母,讓我們踏實地站在土地上,喜悅且驕傲地抬頭仰望,欣賞孩子在天空中的展翅高飛、自由翱翔。
身為父母,我們會不會太盡職了?
1. 「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我們的教養出了什麼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我們一起反思與警惕。
2. 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 教養最終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為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為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
3.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 本書打破一般教養思維,除了指陳過度教養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案,更聚焦於父母的心理建設與自我關照,懇切提醒父母別為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為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摘自《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方舟出版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1.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剛剛好的愛
2. 過來人經驗談 跨出舒適圈, 為自己勇敢活一次
Photo:whologwhy.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