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人不該被輕易定義》年輕時曾被尾隨,報警後才發現,那個我以為的「色狼」,其實是精神有點異常……

我死命拉著對方的手臂,好不容易來到了警察局。高井戶署的警察稱讚我「做得好」,還請我吃豆皮烏龍麵和仙貝餅。但我一回到家反而被父親怒斥「一個女孩子家搞什麼!」。

編按:

很多時候,事情的發生不能單看表面,事情往往複雜,不能僅憑表面判斷,就像人不該輕易被定義。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多面的存在,值得深入理解和尊重。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故事和特點,這種多樣性豐富了我們的世界,也提醒我們應該抱持開放的心態,去欣賞和理解別人的獨特之處。

 

恩人

唯一就那麼一次,我「正式」地遇上色狼,那是在二十三年前的夏天。

那個時候,整個東京顯得十分陰暗。

我在井之頭線的久我山站下車,才走了百來公尺就覺得四周突然變孤寂。晚上九點一過,人影更顯稀疏,原本只有自己一人的高跟鞋聲,不知何時開始變成了兩人份,等到發現尾隨在自己後面窸窣的聲音是地下足袋時,右手腕已被用力抓住。

對方一身汗臭,穿著骯髒的卡其褲。

「要錢是嗎?」我重複問了兩次。

對方沒有回答,而是露出了匕首,沒辦法我只好默默地跟他走。我的左手提著一架相機,是跟朋友借的佳能牌,在當時可說是貴重物品,萬一被搶走了……

事情發生在二十三年前,那時我還年輕。現在雖然也很年輕,但當時更年輕。奇怪的是,年輕的我完全沒想到除了相機之外,身上還有其他東西更應該擔心被搶,只是一心想著「完蛋了,怎麼辦?我得想想辦法……」。我還記得整個腦袋和心臟,不對,應該是說整個人就像成群的蚊子一樣嗡嗡作響。

就像嗡嗡作響的蚊群一樣,我還來不及想到好主意,已被拖至草叢中。就在五十公尺外,可以看見我家的門燈。這時男人稍微咳了一下,瞬間我用力甩動左手的相機,相機像秤錘一樣擊中男人的腹部,我趕緊逃回家。

我一屁股跌坐在家門口,完全說不出話來,警方來問完訊後隨即離去,直到天亮我都顫抖不已。

隔天起我便去借住母親的娘家,一個星期後才回家,心裡始終覺得很氣憤。因為視線太暗了,我只記得對方模糊的身影,於是我開始每天隔十分鐘錯開回家時間,在井之頭線電車裡尋找。久我山距離起站只有三站,三節車廂找起來也不是太困難。

就這樣,一個星期後的傍晚。

我一看見那張印象中的臉坐在位子上時,老實說嚇了一跳。我一心只想找到對方,但找到後該怎麼辦卻完全沒有概念。倒是那個色狼顯得比我還驚訝,我站在他面前狠狠一瞪,他立刻推開人群往車門逃竄。

雖說是色狼,畢竟不是現行犯,因此「車上乘客」沒有人肯幫忙。我死命拉著對方的手臂,好不容易來到了警察局。高井戶署的警察稱讚我「做得好」,還請我吃豆皮烏龍麵和仙貝餅。但我一回到家反而被父親怒斥「一個女孩子家搞什麼!」。

三個月後,東京地方檢察廳通知我出庭。到了法院,看見三、四名年輕女子坐在走廊上的長椅,她們和我一樣都是被害人,其中還有人腹部被刺,住院三個月。聽說還有其他受害人沒有報案,我不禁嘆息。

之後過了一陣子,我在車站前的人群中,驚叫一聲愣住了。雖然是大白天,對面走來的那張臉,毫無疑問地就是被我逮到的那個色狼。更叫人驚訝的是,對方一認出我,居然像是遇到老朋友一樣,露出懷念的眼神,滿臉堆著笑容,小跑步上前跟我打招呼:「前一陣子真是不好意思……」

他是個精神有點問題的年輕泥水工,大概是父母花錢將他保釋了吧。之後我還不時遇到他,每次他總是很有禮貌地上前問候。有一次還跟我說:「今天天氣不錯呢。」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怎麼想都想不透。

同一時期,我還幫助過一名少年。不對,與其說是幫助,應該說是保護吧。那個小學一年級的小男孩邊走路邊看書,差點被腳踏車撞到,我趕緊抱住他躲開,結果自己的右腳受了傷。

因為流血,我一邊拿手帕按住傷口,一邊嚴詞告誡少年。少年露出畏懼的眼神看著我的傷口和臉,不發一語地跑走了。我跟自己說他大概是覺得難為情吧。那次的腳傷比預期的要嚴重,留下頗深的傷疤。

之後——不好意思又是之後,我又遇見少年。我很懷念地停下腳步,但少年卻受到驚嚇似的看著我,眼神立刻變得恐懼,畏縮地逃進了人群之中。

這也讓我覺得很納悶。

攻擊我的色狼不是應該眼光低垂地離去;被我救的少年不是應該眼睛閃亮地——就算不必閃亮,也該說聲「謝謝」吧。

之後過了二十年。

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差錯,我居然靠著寫電視劇本維生。最近我忽然想起這兩件往事,一向不按牌理出牌的我,卻常用「定型」的方式寫人。

偏偏我的情況與事實相反。色狼眼睛閃亮地上前打招呼,少年卻露出畏懼的眼神逃走。假如我因此學會了「人不應該被簡單定義」的話,那名色狼和少年就應該是我的恩人。右腳的傷痕在不經意間已變淡了。

(ALL讀物/1975.10)

 

摘自 向田邦子 《女兒的道歉信(直木獎得主向田邦子最雋永的經典散文集)》/ 麥田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妍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