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老師詹佳鑫:國文課不是叫孩子背誦詞語就好,更重要是訓練批判與質疑的眼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知識竄流滿溢的時代,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不亞於老師。如何在龐大的資料中篩選、組織,進而用通順的文字與口語表達,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將是未來國文課需重視的焦點。

教學現場,教師勢必面臨諸多實務上的困境。趕課壓力、家長聲音、學生程度、教學評鑑、行政瑣務⋯⋯似乎每個老師都要有強大的熱誠與魄力,才能在體制中摸索出一套因應方式。回想自己過往的教學經驗,我會依教學目標彈性設計問題,讓學生彼此討論,透過參與式學習,增加主動探索知識的機會;或就課文延伸相關當代議題,各自蒐集文本,提出論點展開論辯;小考時,也給學生相互出題的機會,甚至和他們一起寫作文⋯⋯

上學期在臺大教程修了一門「課程發展與設計」,在正式實習前,和小組同學到建中試教一堂課。在紀弦〈狼之獨步〉與現代派相關知識的背景上,我們補充了〈火葬〉、〈七與六〉、〈阿富羅底之死〉三首詩,與同學一起分析、思考文本的創作手法與詩意所在。最後請同學分組討論,模仿這三首詩的核心技巧,加以應用,共同激盪、創作出另一首小詩。我們只給了簡單的線索:〈阿富羅底之死〉用圖像表現可被分割的美的元素、〈七與六〉從數字外觀發想詩意、〈火葬〉則用一種比喻客觀地詮釋死亡。在講解與說明後,同學們的即席創作令人眼睛一亮。小組發表作品時,除了說明創作主題與內涵,也必須解釋詩作技巧如何呼應課堂學到的現代派特色。若以實際創作成果與發表作為評量方式,亦為活潑可行的辦法。

因應一○八課綱即將上路,未來高中端將開設多種特色課程。國文科教師可依自身專業釋出更多課程選擇,如古今作家主題文選、學術論文寫作、廣告文案專題、跨域文章閱讀理解、現代詩/散文/小說閱讀與創作,甚至跨科合作研發各類創意課程⋯⋯一方面擴充國文課內容,一方面或也能銜接大學端的相關科目。

在這知識竄流滿溢的時代,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不亞於老師。如何在龐大的資料中篩選、組織,進而用通順的文字與口語表達,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將是未來國文課需重視的焦點。透過文本分析與推理,我們不只能獲得感性的共鳴,亦能訓練批判與質疑的眼光。面對國文課本,學生或許會再問的是:我可以多看一些這時空、這塊土地上的文學作品嗎?或是更多與我年齡相仿的作者的文章?而國文老師可再和學生一起討論思考:什麼是詮釋?為什麼要詮釋?如何詮釋?要詮釋到怎樣的程度?

我想起國小初次參加作文比賽的自己,未受過什麼厲害的寫作訓練,只是抱著一顆純真且躍躍欲試的心,誠實寫下種種感官經驗與體會,彷彿就在重新詮釋「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我期待文學能帶領我到達的地方,是一次次使我重新認識自己、照亮自己的地方。「人生不是過程和結局,人生是一場僵局。」在僵局裡,一切移動的物體都像是墨條在硯臺上無力地游移。然而在游移的過程中,我們不就儲備了書寫的墨水與材料嗎?除了寫作,閱讀能力、情意陶冶、批判思考的養成亦不容忽視。好學生絕不只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也無法用筆記的多寡來衡量,那樣的「好」顯得太過僵板和順服。做一個能讓學生有學習成就感的「好」老師,我想,可能要有一點勇氣,從練習當「不好」的學生開始。

 

摘自 詹佳鑫《請問少年》/ 聯經出版公司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妍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