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管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美國青少年憂鬱、自殘比率再創新高,尤其是青少女最為嚴重。根據該報告,2021年每五個少女當中,就有三個有憂鬱問題,是少男的兩倍。每三個少女當中有一個曾經產生自殺念頭,少男當中則有五分之一曾想過自殺。
疾管局每兩年進行一次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本次調查是在2021年間進行,取樣全美超過一萬7000名高中生。疾管局指出,這次調查顯示,青少年憂鬱比例創十年來新高,長久以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在後疫情時代孤立、壓抑的社會氛圍下更加惡化。表示自己「持續感到悲傷、無助」的青少年,從2011年到2021年間增加了40%。
疾管局青少年和校園健康計畫主管凱瑟琳·埃瑟爾(Kathleen Ethier)博士說:「這份報告給我們的訊息,就是青少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危機。」
疾管局發表本報告的同時,位於奧克蘭的非營利教育機構Purpose Project提出呼籲:幫助青少年找出人生意義,以對抗心理健康危機。
該機構創辦人及執行長米妮·布雷杜(Minnie Bredouw)說,後疫情時代許多來到該機構接受諮商的青少年都說覺得人生沒有方向、沒有靈感,每天就只是坐著情緒的雲霄飛車起起伏伏。麻州總醫院報告指出,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會讓青少年滑手機愈滑愈憂鬱,就有專家建議限制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美國心理醫學會建議,每個學校都應該有心理諮商師坐鎮。但布雷杜認為,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她建議家長、老師、或是身邊有青少年的大人,都可以採取以下方法,幫助身邊的青少年在不確定當中找到人生意義,從根本上改善心理健康。
一・鼓勵青少年進行有條理的自我反思
幫助青少年找到目標的第一步,就是幫助他們反思:在生命中,什麼東西對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從心理學上來說,「目標」應該「對個人有意義、對世界有正面影響」。而「對個人有意義」的東西,每個人都不一樣。鼓勵青少年有條理的反思,經由檢視自己的生活經驗、價值觀、信仰,從而定義出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可以促進心理健康。
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麥克亞當斯(Dan McAdams)指出,這個過程就叫做「自述認同」,整合自己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的想像,來思考生活的目的。
二・採取小行動來造成改變
好的目標應該要能夠經由自我指導、採取行動來達成。研究指出,一個人覺得沮喪的時候,經常連做一件像是洗衣服、回電子信這種小事的動力都沒有。這樣會導致惡性循環,陷入心理學上所謂的「不動循環」(Inactivity Trap),讓人愈來愈沒有動力採取行動,心理健康狀況也跟著惡化。
另一方面,如果能採許一些小行動,慢慢建立自信,就能打破這種不動循環,幫助青少年覺得生活有意義。鼓勵青少年,不要等到覺得自己「有心情」的時候再行動,而要馬上行動起來來改善心情。
問問他們:「怎樣可以找到動力?」動力可能是外在的,例如得到別人的鼓勵;也可能是內在的,例如自己覺得這樣做感覺好。
三・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反思、採取行動可以幫助青少年釐清他們的目標,但與他人的連結才能支持他們走得長遠。 《PLos One醫學期刊》指出,親社會的行動像是參與能幫助他人的活動,可以培養出健康的情緒,也能改善心情,而且這個影響對年輕人尤其顯著。與社會的連結是心理學上評估一個人生活滿意度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相反的,缺乏歸屬感則是憂鬱的主要預兆之一。
當青少年從採取行動、造成改變當中得到滿足感時,就會感到人生有目的。行為科學期刊指出,經常參與利他活動例如義工工作的人,覺得生活有目標、有意義的比例也較高。從事志工工作的機會對青少年更有益,因為他們的社會連結比成人少。布雷杜說:「尤其是一些覺得自己曾經受到大環境創傷的青少年,給他們機會去發起運動、幫助他人,更能幫助他們感覺自己能重拾力量,從創傷中恢復。」
圖:shutterstock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