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題看不懂?青少年讀課本都來不及了,如何培養閱讀素養?國文名師分享4方法,在生活中練閱讀理解

研究顯示,小學5年級以後的閱讀動機逐年降低,閱讀時間也越來越少。但橫在孩子眼前的挑戰是,素養導向的命題趨勢下,試題的字數大幅增加,閱讀理解能力更形重要。究竟青少年該如何培養閱讀素養呢?

呼應108課綱的精神,近年大型升學考試漸朝「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向發展,強調閱讀素養的題型大幅增加。面對新的學習和評量方式的轉變,許多家長擔憂孩子的閱讀能力跟不上。

根據「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所做的調查顯示,實施108課綱後,有高達65%的家長擔心小孩考試的時候看不完或看不懂考卷,其中有27.5%的家長表示非常擔心。


 

淺閱讀培養不出高層次的閱讀理解力

從會考、學測等考題來看,除了試題的字數大幅增加之外,素養導向題型考的是「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反思評價」等三種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這也意謂著,長文閱讀和閱讀理解的能力變得更為重要。

台師大副校長宋曜廷觀察,數位發展快速、影音內容崛起,台灣正進入「淺閱讀」(shallow reading)的時代。淺閱讀的特徵包括:勉強的閱讀、輕薄短小的閱讀、不反思的閱讀。

「勉強的閱讀」,表現在閱讀動機低落和閱讀時間下降兩大面向。「台灣小學5年級以後的閱讀動機逐年降低,閱讀時間也越來越少,」宋曜廷說。

另外,關於「不反思的閱讀」,也可從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的結果獲得印證,台灣15歲學生的閱讀能力雖然穩定成長,但統整詮釋、反思評價的能力則表現較差。

 

從閱讀到閱讀素養,更強調對話和思考

前北一女國文教師陳美桂觀察,過去談閱讀,比較是個人安靜的閱讀、單向的接收書中傳達的訊息;現在談閱讀素養,更強調的是對話、討論和共享,透過閱讀的過程學會思考能力,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閱讀素養之所以如此重要,係因它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從幾年前,「國際閱讀協會」更名為「國際素養協會」,就可見一斑。

當孩子年紀漸長,進入國、高中之後課業壓力大增,值此階段的孩子究竟該如何培養閱讀素養?

 

方法1 閱讀不同形式文本和媒介

很多人以為閱讀就是讀紙本書,但其實不然。「國際素養協會」將素養定義為,「在各種情境與跨領域下,能使用視覺、聽覺、數位媒材,辨識、了解、詮釋、創造及溝通的能力。」顯見,閱讀素養的範疇十分廣泛。

素養題型的特色之一是,貼近生活情境;不同形式的文本,如:網路對話訊息、廣告單、產品說明書、科普新聞等,都曾入升學考試考題,考驗學生圖表整合、轉譯的能力。因此,日常生活中看得懂廣告單、賽程表、時刻表等,也能練習閱讀理解能力。

除了讀不同的文本,其他媒介如影像、音樂等,也提供多元豐富的素材。陳美桂舉吳晟的〈甜蜜的負荷〉為例,除了讀課文,了解作者及其創作背景之外,還能夠透過閱讀欣賞《吳晟 詩.誦》,聽吳晟本人朗誦詩作,及聆聽《吳晟 詩.歌》音樂,感受其生命力。

另外,陳美桂也4刷吳晟的紀錄片《他還年輕》,思考如果是自己的話會怎麼拍?配樂如何安排?看影像和讀紙本作品,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方法2 不只讀課文,延伸多讀相關文本

陳美桂指出,現在考題已經很少出自課文、一模一樣的題目(選擇題的選項可能出自課文),很難靠記憶背誦就拿高分。因此,千萬不要拘泥於只讀課文,「讀課文不完全足夠。」而是盡可能地多加延伸,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是相關的議題討論。

例如:從吳晟的〈甜蜜的負荷〉課文延伸,讀其他作品。過去,他所寫的〈我不和你談論〉〈去看白翎鷥〉曾被取材、入考題,考學生能否判讀文本內容、賞析寫作手法。

另外,課文選文方向也值得留意,近幾年新增如:環境教育、性別教育、世界公民意識等議題的課文。陳美桂建議,「不要光想著考題會從哪個課文出,而是轉換思維,體會文章所談到的新趨勢和方向,打開思考的廣度。」

 

方法3 拓展生活的經驗

陳美桂強調,閱讀的型式不只是書本而已,看表演、展覽、聽演講,也都是閱讀的形式之一。

陳美桂在孩子小時候,會帶他們去聽演講、看表演和展覽。她曾帶孩子去聽余秋雨演講,他是全場年紀最小的聽眾,但一樣聽得津津有味。她相信,這些豐富的經驗在孩子的腦海中或多或少一定被好好的儲存下來,日後有機會做連結或整合。

陳美桂在寒暑假或假日時,教國中生語文教育,喜歡帶學生出去「走讀」。今年暑假她帶學生參觀台大的博物館群,「很多學生的夢想是念台大,卻不知道台大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她帶學生參觀校史室(舊圖書館)、洞洞館(農業陳列館),看日治時期的建築和館藏;透過導覽,馬偕的生平立刻變得鮮明,2位後代為台大校友。學生反應,比起死背課本上的馬偕生平,這樣的學習方式無疑更有趣。

陳美桂指出,比起「平面式」的閱讀,透過走讀,學習變得立體,「立體的東西才印象深刻。」

 

方法4 多問問題,幫助理解和思考

廣義來說,閱讀理解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提問和思考能力。

陳美桂曾任教一所明星國中,利用周六帶讀書會、學生自由參加,帶學生閱讀並提問,引導他們思考、討論,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3年下來她發現,參加讀書會的孩子升上高中後,整體的思考力、閱讀鑑閱力表現都非常好。

想要提升閱讀素養,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提問」,不僅老師和家長要懂得提問,孩子也該學會自我提問。

若家長不知道怎麼提問,陳美桂建議,家長可以對孩子所讀的東西表現出好奇心,例如:「草莓與灰燼─加害者的日常」這篇課文,我沒有讀過耶,是在講什麼呢?另外,也可以和孩子聊聊過去是否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可以做連結。

陳美桂很推薦,親子一起看謝哲青主持的《青春愛讀書》閱讀節目,主持人、來賓和學生之間,透過雙向的提問、對話與分享,例如:你覺得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引導孩子思考、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

 

高中國文課怎麼教閱讀理解?

在國、高中的教學現場,老師又是如何教閱讀素養的呢?陳美桂分享,素養教學很重要的精神之一是提問教學,「透過提問,教學生學會閱讀理解策略。」

陳美桂將她的教學脈絡化為提問,針對課文設計出9個問題,讓全班分組討論,20分鐘後,每組推派代表上台分享。9道題由淺而深、由課內到課外,從課文的分段理解開始,慢慢進入到作者為什麼在這裡這樣寫?為什麼在此處引用這個例子?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學生答對或答錯,答得完整或不完整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他能說出他看到了什麼,作者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範例: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討論提綱

一、本文安排哪幾段「時間背景」連貫時間軸線?大約在作者什麼樣的年紀?

二、就純粹寫景層面來說,作者有哪些描繪「十一月的白芒花」的句子?

三、文中不斷出現火車的移動,作者如何描繪,又有什麼特殊的感懷意味?

四、文中讓作者「記憶」最深刻的生命場景有哪些?有何重要的關鍵意義?

五、文中作者的母親是什麼樣形象的人?又從何處可以看出楊牧對母親的情感?

六、楊牧散文善用視覺及聽覺描摹,包括物象、色彩、聲音,文中何處可看出?

七、楊牧散文特色包含「詩意」的筆法及「運鏡」的功力,文章何處可看出?

八、題目訂為「十一月的白芒花」有何特殊深意?作者如何在文中「點題」?

九、請分析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及白先勇〈樹猶如此〉文字風格之不同。

 

除了分組討論之外,陳美桂也會進行隨堂預習測驗(學生須事前預習),一學期大約3次,考試採OPEN BOOK,「重點不是要學生背頌,而是讓他練習檢索、擷取訊息。」最後一道題通常是加分題,鼓勵學生發展出自己的觀點,並表達出來。

範例:廖鴻基〈鬼頭刀〉隨堂測驗

一、詞語填空10%

1.鏗ㄑㄧㄤ有力        2.敲打船ㄒㄧㄢˊ      

3.慧ㄒㄧㄚˊ過人    4.虎視ㄉㄢ ㄉㄢ      

5.ㄐㄩˋ傲鮮腆        6.桀ㄠˊ不馴

7.群樹ㄨㄥˇ鬱         8.橫ㄍㄣˋ眼前       

9.咕ㄋㄨㄥ不清      10.雄獅鬃ㄌㄧㄝˋ

二、請分別說明飛魚、海豚、鬼頭刀在文中的形象,作者是如何描繪牠們?(15%)

三、請分別本文空間及時間布局,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結構?(15%)                                           

四、廖鴻基的海洋書寫雖是散文,但也添加小說筆法,請問從文中何處可看出?(15%)

五、文中的「我」與「海勇伯」分別是哪種身分(形象)上的討海人?(15%)

六、全文最後一段,作者是採何種情緒、何種視角來做最後的收尾?(15%)

七、請說明或描繪海洋對你的意義為何?對作者廖鴻基的意義為何?(15%+加分題)

 

 

看「2022全台兒童閱讀大調查」更多詳細內容

圖片來源:photo AC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