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先問問自己:照顧自己小孩子之前,你是否有打滿疫苗?
1.COVID19 大人染疫的死亡率
父母,比孩子有更高的COVID19 死亡率,孩子染疫的死亡率是「萬分之1」
而 30~39 歲成年病人的死亡率約為 [ 百分之 1.8]
而 40~49 歲成年病人的死亡率約為 [ 百分之 4]
顯然父母親本身,比孩子更是死亡率的高風險族群!所以,父母都要接種第三劑疫苗,才能保障自身的健康,也才能成為孩子的照顧者!
B. 依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指引,對於確診的小朋友居隔者:
1.先和地方的衛生人員,了解防疫的種種配合措施、包括如果忘了,你也可以上CDC網站查詢或再詢問衞生人員。
父母親,可以在CDC內,找到孩子COVID 19常問的Q&A ,還有正確的知識:https://www.cdc.gov.tw/....../QAPage/GP9ID_QaDJzhta4tniP70g
2.不要嚇你的孩子
不要用語言或行為,來嚇你的小孩,禁止他們和你的互動。父母,這是「增長親子關係」的良好生活時間,當傾聽孩子的心情,而不是禁止或嚇孩子們,不準説話!
一項研究發現,當孩子24小時在家不用上學,然後又活潑好動、無症/輕症,在家玩來玩去,父母親竟然面對自己的另一半、親子互動..都很有壓力、易有負面情緒的。
因為父母知道,他們在家裏面,是因為子女染疫了,而孩子在家,他們自覺自己身體健康,明明很好,沒有狀況,可以到處蹦亂跳,但父母卻說他們生病,這個對孩子而言: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大人世界了。
如果父母親忽然對他們的態度改變,孩子們會有感覺:父母生氣了?我要小心了?我一直在家,父母就會不高興的?
3.陪伴小孩多出的在家玩樂時間
玩樂、遊戲、學習、和父母親一起互動,是使孩子日常生活快樂的來源,而不是禁止孩子和大人互動、孩子和大人説話…多傾訢你的關心、多傾聽孩子心聲!
4.找適當的人,來照顧小孩
剛剛有提醒大家,在家COVID19 確診者,危險的族群是大人們,而不是小孩子。
你千萬別叫「阿公阿婆」照顧孩子,只因為父母親要上班,因為「阿公阿婆」,超過60歲,慢性病患,他們萬一給小孩子染疫,他們的死亡率比父母親本身,還更高呢!
5.你不可以隔離小孩在單獨空間
小孩子,不可以因為COVID19 ,把他們關閉在一個角落,鎖起來,禁他們活動。
「大人,不可丟小孩一個人在家」,這是法規範圍,在COVID19 確診的小孩也是如此,那是安全的顧慮,大家要記得遵守!
6.什麼時候,小孩要去看醫生?
(a)可先視訊會診
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警訊表徵/就醫警訊):
(一)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二)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三)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
(五)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
(b) 緊急送醫
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119送醫/緊急自行就醫條件):
(一)抽搐
(二)意識不佳
(三)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
(四)唇色發白或發紫
(五)血氧飽和度低於94%(如家中測出)
(六)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其實,這也是平常照顧小孩子要注意的症狀狀況,而不是因為只有COVID19 ,小孩子才會有這些症狀出現的。
Omicron 病毒感染在小孩子,仍然還是以「無症狀或輕症狀」為主,父母,真的不要以為小孩子,故意不告訴你們,他生病了!他不舒服了?
7.父母因照顧小孩,產生了防疫壓力,需要協助?
我常常引用,台灣本土研發出來的「心情溫度計」,來測試看看自己,每天的心情變化。這是一款由自殺防治學所提供的叫,簡式健康量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簡稱BSRS-5)
我們俗稱「心情溫度計」。一個簡短有效,可以作為焦慮、憤怒、憂鬱、自卑與失眠等五個常見的精神情緒狀態的自評篩檢量表,也可以檢視最近一星期中(包括今天)」我們自己的心情狀況,這個量表如圖。也可以去下戴他們的APP :https://www.tsos.org.tw/media/4485
目前「心情溫度計APP」IOS及Android系統之已正式上線並提供免費下載,歡迎擁有智慧型手機、平板的用戶踴躍下載,並協助轉發推廣。APP版本不只提供心情的檢測及分析建議,更提供了全國心理衛生資源及心理健康秘笈(系列電子書),掃描QR Code就可以下載。
在居隔期間,專業人員在乎的就是:症狀變化、病毒變化、身體變化!別忘了,父母親你的「心情變化」,可由你測試一下,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尋找專業人員心裡治療或輔導,以免影響家庭和諧生活。
得分說明
0 ~ 5 分:恭喜您,您的身心適應狀況良好。
6 ~ 9 分:屬於輕微情緒困擾,建議「找人談」談,抒發情緒
10 ~ 14 分:屬於中度情緒困擾,快「找心理諮商」或接受專業諮詢。
15 分以上屬於重度情緒困擾,請盡快「找專業輔導」或「精神科醫師」聊聊。
專線電話,也可使用。在台灣,可以透過很多專業機構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並即時搶救因壓力過大的問題:
-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依舊愛我)
- 生命線專線 1995 (要救救我)
- 張老師生命專線 1980(依舊幫你)
以上資源,希望給因防疫產生極大壓力的父母,均可在必要時刻提供適當的心理支持。這樣,你們才能安心的,照顧小孩在家。
謝謝父母,你們辛苦的付出!孩子們,有你們的照顧,也別忘了照顧自己的身體!
其實,你比小孩更危險:「要照顧好孩子,先照顧好自己」
本文經黃軒醫師授權,轉載自《 如果小孩確診居隔,大人該怎麼做? 》
圖片來源:photoac
編輯:周品攸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