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是因為孩子不了解「傾聽」的重要性
「有沒有人知道2+2+2等於多少?」老師問。
「老師我知道!答案是──」小華舉手正要回答。
「答案是6~」小文打斷小華的發言,說出答案。
「小文,你答對了,但是回答問題前應該要先舉手喔!而且剛剛小華已經先舉手了,你應該尊重他的發言權。」鄭老師覺得小文沒有遵守課堂秩序,忍不住提醒。
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孩子的表現慾很強,希望獲得大人的肯定跟重視。這樣的情況往往伴隨孩子容易忽視、打斷他人說話等問題產生。
3歲左右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其實很常見,因為在這個階段,他們較容易以自己的角度去詮釋所接收到訊息或他人的想法,覺得全世界的想法、感受都和他們相同。而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透過學習傾聽,適應將「他人」的想法、感受納入自己的世界中,並進行理解與回應。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大腦接收訊息的角度來思考:「聽聲音」是一種被動的感官感受,只要聽力正常,就能聽到聲音;然而「傾聽」卻是一種主動注意、吸收感興趣內容的行為。
由此可知,「傾聽」是一種需要透過培養孩子對事物的關注,才能形成的習慣。那麼,該如何建立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呢?家長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法著手:
要孩子學習傾聽前,先以身作則重視他們的意見
家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社會化場所,父母也通常是孩子最先開始模仿、學習的對象。因此,當您在生活中仔細聆聽孩子的需求跟表達,孩子也會學著傾聽、接納他人的意見與看法。
例如,帶著孩子去超市買菜時,可以徵詢孩子對晚餐菜色的想法,問問他有沒有特別想吃的蔬菜、水果,或是主餐等。當孩子習慣自己的意見被重視後,也會模仿父母行為,在行動前詢問他人的意見或看法。
根據孩子的年齡及能力,設計「傾聽練習」
除了身教外,家長們也可以依照孩子的年紀及能力,設計不同傾聽及對話的任務。像是在生活情境中融入「開放式對話」,讓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嘗試不同類型的對話任務,便是一種學習深化溝通內容的好方法。
「開放式對話」,指的是利用「你認為……?」、「你覺得……?」的問法,取代「要不要」、「好不好」的二擇一問句。這樣的練習,不但能提升孩子「傾聽」、「思考」、「雙向訊息交換」及「主動探詢」的能力,隨著孩子經歷各個成長階段,對話主題也能依據該時期的興趣、常接觸事物,進行延伸、擴展至各個面向。尤其在進入學齡階段後,在學校、聚會、讀書會等這種情境中,都是非常實用的方法!
舉例來說,當孩子展現對某個卡通的喜好時,家長就可以在談話過程中,融入不同的開放式問句:「今天佩佩豬為什麼要拿走弟弟的恐龍先生呢?」、「如果姐姐像佩佩一樣,趁你不注意拿走你最愛的小車車,你會怎麼做?」。當孩子回答他的感受後,家長們就能進一步教導孩子思考,是否應先徵詢他人意見、傾聽想法,再做出行動。
減少溝通情境的噪音干擾
除了示範並養成良好溝通習慣,協助孩子避開噪音干擾也是加強孩子傾聽能力的重要關鍵。例如,在噪音環境下對話時,易導致訊息無法順利或正確地傳遞;在對話時,盡量減少頻繁切換話題,否則會分散孩子聽的專注力,而無法進行有效溝通。
培養良好的傾聽能力,有助孩子與他人建立雙向溝通,對於專注力、表達方式,以及人際互動習慣,皆會產生正面的影響,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學會尊重、以同理心對待他人。
圖片提供: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數位編輯:黃小羽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