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是暖男,耐心總是用完,但不知是命運的急轉彎,還是人生一連串不經意堆疊的必然結果,七年前 (2008) 開始了長期在家、全職/兼職的陪吃陪睡 + 把屎把尿人生。
由於自身的專業訓練 (心理諮商+教育),早在老大誕生之初,家中就已有「研究、執行、檢討、再執行」的SOP,好面對孩子的種種「疑難雜症」。然而,愈是在每日呼吸著廚房與廁所的異味,聆聽著杜蘭朵公主 (老大) 與變身怪醫 (老二) 的悲憤,才愈發現,「疑難雜症」的起因,是父母,不是小孩。
不可否認,有些小孩的行為問題的確造成生活的不便、甚至影響了家庭和諧。然而,孩子不會「自願」成為父母的眼中釘,行為及習慣主要是後天養成;即使真是孩子有問題,但掌握權力與資源的,是父母。如果我們不改變,孩子只好被動的、無助的反應......掙扎…...放棄…...
這看似平凡無奇的道理,卻被我奉為金規玉律,開始寫、碎念、說理、動情…希望能分享到天涯海角。就這樣,在文字中,自然地藉著心理諮商的專業,聊點天下父母們的共同志業……隨著愈多的共鳴及與父母們的感性交流,不禁去想:除了文字,我還能做得更多嗎?
就這樣,工作坊誕生了!--想要幫助人在自身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在生活不劇烈變動的可行性中,漸漸轉化。有人幸運地經歷宗教式的救贖,或者走在偉大治療師為其展開的心靈旅程,但絕大多數人,只能盡力在分秒的流逝中,探尋成長的契機。
如果你也是那絕大多數人中的一份子,我邀請你,在分秒的流逝中,找到各自在家裡最舒適的位置,開始與孩子一起成長。
你好,我是醜爸。
孩子需要的是「活跳跳的生命」與正確答案(如果你相信有的話)共處的存在,就是我們。如果父母總是說著自己小時候也不相信的╳話,甚至以「這樣對你現在比較好」、這種自己也不全然接受的理由在忽悠孩子,難道只要加上同理傾聽溫和且堅定,孩子就會說「謝謝我知道了」?
同理孩子並非就什麼都不做,只等著孩子改變,照顧者仍可執行當下覺得適合的教養,若這樣做能照顧到孩子、情境跟自己,也不至於妨害他人。
我們可以試著以「父母角色的現況」來觀察自己,例如,我們認真的付出,尋找資源,反省及學習,這都表示我們是很好、稱職的父母。倘若我們過度用力想要讓「孩子的表現」成為我們是好父母的證據,則親子衝突勢必加劇,內在損耗無可避免。 你跟我都值得被看見、欣賞。
我懂我的孩子,也懂自己。「出門在外用餐」是壓力,嘈雜的餐廳、漫長的等待、旁人的眼光、古怪的味道……而且出外用餐有時要跟不熟識的人,或者是活動結束之後孩子早已身心俱疲……。
孩子做不做自己?父母控制還是放手?關鍵之一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父母對自己、對孩子的「切實際」或「不切實際」期待,會組合出很多值得我們想一想的問題。我無法回答究竟在你的日常該如何放手,也不想搬大道理來虛張聲勢......│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孩子就像我們的照妖鏡,原本、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的行為、情緒,完全反映了身教大於言教的意義,而且把我們自己原生家庭給的負面影像都給照了出來;但問題是,我們並不想當妖啊!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