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來參加原生家庭讀書會的媽媽們,幾乎都有以下的共同經歷:「早上孩子跟我發一頓脾氣。天啊~他那個表情、講得話,都跟我一模一樣!而且更可怕的是,我才發現跟我媽也一模一樣!」
所謂的「挫敗感」莫過於此,辛苦地學習教養知識技巧,為的就是讓下一代可以有新的樣貌來面對人生,結果不但沒有不一樣,還複製得維妙維肖 (暈)!
孩子就像我們的照妖鏡,原本、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的行為、情緒,完全反映了身教大於言教的意義,而且把我們自己原生家庭給的負面影像都給照了出來;但問題是,我們並不想當妖啊!
看著孩子讓我們原形畢露,好不難過。這些行為、語言,大概也是來自於我們的童年生活。倒不是因為我們完全模仿父母,而是當年那個被怒斥的我們,也是深刻地記憶住那不堪的情緒與經驗。
在被三面照妖鏡「照顧」了幾年後,醜爸掙扎著摸索出一點點自己的方法,混合了一些行為改變技術、及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希望以下幾個簡單的步驟和一張醜醜的圖,能給大家一些想法。
1. 請找一個可以專心的時間、地點。 2. 找出那些孩子讓你覺得不堪的言行,是來自自己、甚至也讓你想到父母的言行。
3. 請把那些言行寫下來。例如: 你是要講幾次啊! 有沒有在聽啊?! 我告訴你,沒有下一次了!
4. 想一想,當時的父母和現在的你,說出這些話時,有什麼感受? 挫折、失望、恐懼、憤怒、孤單? 說出這些話,是因為自己的哪些執著 (例: 你聽懂了就要乖乖去做才是好小孩)? 滿足什麼期待、需求 (例: 我希望你是好小孩,理解媽媽已經很累了)?
5. 把你、跟你父母的感受、執著、期待,寫在一邊;把孩子的行為,跟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寫在另外一邊。
6. 告訴自己,父母的是父母的,我的是我的,但「孩子的是孩子的」。把孩子那邊的畫一個大圈圈。
7. 寫下「當下的妳、美麗的妳、智慧努力認真的妳」,會對孩子說的話。
8. 找個時機,先告訴孩子本來你衝動下說的,並承認那樣說其實不好;接著告訴他你真正想說的話 (也就是上述第7步驟)。
9. 告訴自己,我很棒!
簡單說,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我們:
1. 覺察原生家庭的影響
2. 承認孩子真正的行為與動機
3. 看見自己有做選擇的力量
4. 邀請孩子參與你的選擇
5. 欣賞自己改變的勇氣
這需要持續地、有覺知地練習,哪怕是好幾年。這些新的語言會漸漸內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轉化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Photo:Olichel,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黃小羽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