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經是孩子,但隨著歲月洗禮卻逐漸淡忘曾經做為一個孩子的感覺,不知這是消失的魔法,還是時光是一種無形的孟婆湯。
從事心理工作多年,大多時間和兒童一起工作,嘗試貼近孩童的生活世界,將他們所作所為與所見所想傳遞給大人了解。目前工作以早期療育工作為主,幫助慢飛的孩子可以飛得更好,以及協助家長與孩子能過更好的生活;偶爾也會幫助成人探索與整合內在的經驗感受。擅長兒童遊戲治療、促進兒童自閉症社會溝通,和成人內在成長與情緒調適。
歡迎參考與我相關的紛絲團:
喂!喂!心理師
台灣存在催眠治療
猛然體會沒有自己,失去自己、沒有時間成為自己才是我憂鬱的主要原因。就如同金智英接受精神科醫師會談時所說的「成為別人妻子、做為別人的媽媽,偶爾覺得挺幸福的,可是有時候呢,我又覺得自己被囚禁在某個地方,我以為我越過這面牆就會有出路,然而卻還是處處碰壁」。
描述母乳之路的困境時,他人總是不斷給予各種克服困難的建議,好像各種困難都藉口,是我不努力克服,如果是一位好媽媽就得一定排除萬難,使命必達完成哺乳期待,只要有心一定做得到。但忘記只要是人都有力不從心時候,即便沒有上班,專職在家哺乳孩子的媽媽也不容易,孩子得一天到晚掛在媽媽身上,心底大概總在吶喊著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去吃飯、洗澡啊?媽做為一個人的需求總是排在最後。
家庭會傷人,期待落空的愛會傷人。或許對家庭、家人的「未滿足期待」就像個牢籠枷鎖般禁錮著受傷的心,但握有開打枷鎖的鑰匙是自己,薩提爾治療的學習,讓我看見和放下對他人的未滿足期待,撫平自我創傷與所愛的人和好。
在多親近自己的內在孩子後發現,以前白天照顧自己所生的小孩,身心疲憊又狼狽狀態沖淡照顧孩子的快樂感受;而現在晚上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心裡感到滿足快樂後,隔天能以較好的狀態照顧和陪伴孩子,雖然身體依舊疲累,但心裡卻是滿足與優雅。
分享的基礎應該建立在自願以及經驗到快樂的基礎上,而不是因為年紀大就必須要分享,若這樣要求孩子,那麼我們的社會不也能規定有錢人就必定要捐獻金錢,但生活中的情況並非如此。
大部分的父母有足夠的成熟度可以涵容和轉化「人生的剝奪」和「受限」感,理解孩子的到來生命與生活安排必然會有所不同,不將孩子視為「剝奪者」與「阻礙者」,而將孩子視為「資源共享者」,其到來是生命給予的禮物,理解與承擔必要的責任。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