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家附近有一畝柳丁園,在靠近防風竹林下,佇立著一個個像極了黑色小房子的木箱,經常見到蜂群飛來飛去。大人經常告誡我們不可以靠近,免得被蜂螫了。挨蜂針是痛苦的經驗,所以孩子們當然避之唯恐不及。
但也因為這樣,那些蜂箱如何採收,最後到哪裡去了,我一概不知。現在想來,總有失之交臂的遺憾。
但對蜜蜂,始終不怎麼認識,雖然童話故事裡總把蜜蜂形容為勤勞、分工合作的昆蟲,也是高明的建築師,能用有限的材料蓋出最大的空間。
但這其實是牠們生存的本能。直到這些年,讀了一些蜜蜂數量驟減的新聞,這才慢慢關注起蜜蜂,也才真正了解蜜蜂對人類、甚至整個世界的的重要性和影響。
也因此,當看到波蘭出版社出版這一本《蜜蜂》,不禁張大眼睛,哇,這樣介紹蜜蜂讓小朋友認識,實在太有趣了。不但切入點引人好奇,羅列、蒐集的相關知識也非常豐富,看到世界上各種形形色色的蜂箱,更是大開眼界。與其說它是童書,好像更適合當全家人的讀物。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蜜蜂是什麼時候出現在地球上的?
牠跟恐龍打過照面嗎?答案居然很可能是肯定的,因為在恐龍時代,正是花開始演化的時期。
不過,蜜蜂的祖先並不是一開始就吸食花蜜,牠們像現在的胡蜂一樣,是肉食性昆蟲,拜訪花朵主要是為了尋找獵物。
但在花間穿梭覓食,有時免不了遇見敵人,來不及逃跑,只好躲進花心裡。
有一次,一隻蜜蜂心想:「我都飛到這裡了,不妨試試這些花粉的味道。」這可能就是牠們演化為現代蜜蜂的第一步。
另一個重要的改變,是蜜蜂全身長出粗短的毛,可以讓更多花粉粒附著在身上。
如此一來,蜜蜂便成為植物授粉的好幫手,而植物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方式來吸引蜜蜂,例如花朵越來越美、越來越香,還會製造好吃的花蜜與花粉。
蜜蜂對這種變化當然欣然接受,從此變成了植食性昆蟲。一直到今天,蜜蜂與植物的關係仍然密不可分。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曾發布了一份 100 種農作物的清單。這100種農作物提供了世界上 146 國人口90% 的食物。
而其中的高達71 種農作物,主要是靠蜜蜂來授粉,而且是野生的蜜蜂。
所以,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了,人類餐桌上的食物種類將只剩三分之二:沒有蔬菜、水果,也看不到紅肉(因為畜牧用的牧草飼料也靠蜜蜂授粉);再也買不到純棉的衣服;再也買不到便宜的藥品……所有的原物料都會開始漲價,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吃不飽,越來越多的國家為爭奪糧食而發生動亂。
為了製造一公斤的蜂蜜,蜜蜂必須訪花 4 百萬次,飛行里程約 15 萬公里,這距離足足可以繞地球 4 圈!
下次,一杯蜂蜜在手,不僅要備覺珍惜,感謝蜜蜂的奉獻,同時也要思索,我們是否給了這些小生物足夠的生存空間?
據說,如果地球上不再有蜜蜂為植物授粉,人類的食物只夠四年食用。
一起來認識、關心蜜蜂和人類共同的未來!
★跨領域圖解百科:37個不同的主題切入,開拓眼界以及透過圖文閱讀訓練理解與表達力
★提升自主學習力:從《蜜蜂》啟發孩子探索的興趣,培養整合跨領域的終身學習力
★愛地球從小做起:愛護地球不是教條而是讓孩子邊讀邊思考,自主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
★美感和科學兼具: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精美插畫搭配知識,值得收藏的蜜蜂百科全書
※跨領域的知識科普百科《蜜蜂》
Photo by Archie Binamira from Pexels
數位編輯:吳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