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做點心
在家庭分工與角色定位上,大部分的媽媽總扮演管理清潔衛生、生活習慣的重要地位,但這樣一個角色卻總是吃力不討好,會讓孩子覺得「好囉嗦喔,我想要吃點冰涼的東西要被碎念,媽媽總愛管東管西..。」這個角色真難為。
家長可以理解飲食健康的重要,但偶爾也可以體會一下孩子想要嚐嚐不健康食物的新鮮感,因此,適度調整家中飲食模式,透過季節變遷而讓孩子有更多不同飲食經驗之外,也可以利用科學遊戲增進親子關係。
小小建議爸媽,「讓孩子決定自己想要長成的樣子。」也就是說,當孩子想要吃冰品而不吃正餐時,爸媽可以和孩子溝通,不吃正餐會沒有足夠營養長大,吃太多冰品可能會咳嗽,讓孩子自己決定想要變成甚麼樣子。當孩子覺得自己太矮希望自己可以長高一點的時候,爸媽或許可以讓孩子知道營養和均衡是很重要的,如果一直咳嗽又要去看醫生,吃藥又會很痛苦......。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做決定,並且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喔。
零食變變變
「糖果、餅乾、巧克力」這些令孩子著迷不已的食品,總是讓父母搖頭苦惱不已。明明知道這些食物對於孩子的健康有影響,但孩子就是脫離不了這些零食的誘惑。
其實回想我們小時候,也都擁有和零食餅乾的美好回憶,因此同理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與其制止孩子去吃糖果零食,不如讓孩子先了解這些糖果零食的製作過程與材料,對於自己的健康是否有所影響呢?
我們也了解強力制止,只會讓親子關係受影響,讓孩子更想要去吃,與其這樣,不如請聰明的爸媽轉個念,用開明代替制止責罵,為家庭關係更添美好回憶。透過適度的開放與有趣的製作過程,相信可以讓孩子除了體驗動手做的樂趣之外,更可以掌握自己的飲食和糖果零食背後的意義,真是一舉數得。
摘自 Penny、柯佩岑《廚房裡的聰明科學課:89個啟發五感的好玩遊戲,在家就能玩科學!》/木馬文化
Photo:Ari Sherbill,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曾琳之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