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木仁志
對有小孩的父母們做問卷調查,題目是「你希望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前三名的答案是「和善懂得替人著想的孩子」、「了解別人的痛苦的孩子」、「重視朋友及夥伴的孩子」。另外也有不少父母希望「培養出堅強的孩子」。
教孩子坦率表達意見,他會更堅強
「堅強的孩子」可以想像這其中包含了許多的含意,例如以下的例子:
有個五歲小男孩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搶走了,雖然期待他會生氣然後把玩具搶回來,但他什麼都沒說,若無其事地繼續玩著
雖然平常就是個懂事的孩子,但是父母非常擔心,這樣長大後到底能不能夠一個人獨立生活?所以希望孩子能成為更堅強的人。相信也有父母是這樣想的吧!因為是男生,所以東西被拿走了就要搶回來,希望男孩能有被欺負了就要還手的堅強意志。
孩子被欺負時,先傾聽,再教他處理情緒
父母單方面地認為,因為玩具被別的孩子搶走了,所以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懦弱的。但重要的是,被搶走玩具的孩子是什麼感覺?「玩具被搶走時,你有什麼感覺呢?覺得給人家玩也沒關係?或是很不開心呢?」父母請細心地確認孩子的感受。
「原來是這樣,覺得很討厭啊!不過啊,不要因為玩具被搶了就失去自信喔!因為隨便拿走別人玩具的人才是不對的。」
包容與認同受了傷的孩子,等孩子恢復信心時,再教導他覺得不愉快時該怎麼處理情緒。
「如果不想被別人強行拿走,你可以直接跟對方說『這個是我很寶貝的東西,請不要拿走』。
確實地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對方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喜歡就要坦率地說出口,如果不敢說你可以找爸媽商量。不能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這件事,是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該遵守的規矩,我也請老師幫忙注意的。媽媽永遠都站在○○這邊,有任何困擾的事情都可以跟媽媽說喔!」
就像這樣循序漸進,讓孩子了解社會的規則,學習如何在社會中生存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就是太過懂事才會一直吃虧,這樣下去真令人擔心,再強勢一點吧!」這樣就像是對跑的慢的孩子說「再跑快一點」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希望孩子變堅強,那麼就請教導孩子變堅強的方法。
父母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答案
自己與對方的需求不同時,怎麼做才能讓雙方都覺得好過呢?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最有效的方法是七種關心好習慣裡的「協調」。不要只是一昧地責怪對方然後把自己正當化,要經常對談,傾聽對方的意見,同時也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孩子才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協調的意義與價值。
過程中也會有孩子不曉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時候可以問孩子「你覺得如何呢?」、「你想怎麼做呢?」,然後聽孩子怎麼說。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提問,開始去思考「我原本想怎麼做呢?」、「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當孩子很明確地知道自己的願望及需求時,父母親就能提供方法,教孩子如何滿足願望,當孩子腦海中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就越能培養出堅強勇敢的生命力。
做不完美的父母,讓孩子自由發揮才能
前幾天聽兒子學校的校長這樣說到:「看著我的背影學習成長,只要默默地跟隨著我的腳步就好。這樣的教育方式,當父母的成就越高就會帶給孩子越大的壓力。」因為孩子拿自己與父母比較後,會感到自卑也會變得沒自信,我認為「身教」不能算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因為父母的成就太過於偉大,說不定反而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好比說名人或職業運動選手的第二代,雖然剛出道時非常引人注目,但是之後的表現卻不如預期,結果慢慢消失在螢光幕前,像這樣的情況時有所聞。
父母的成就,不能決定孩子該有什麼表現
造成這樣的結果並不完全是因為父母,但父母越成功,孩子就越容易被拿來做比較,也會變得綁手綁腳,因此無法好好發揮自己的才能。那麼,如果父母不可靠又會變成如何呢?依照校長的說法,孩子在這個時候會把父母當作是借鏡,警惕自己要奮發圖強。
孩子並不會想要擁有「成功的父母」或「完美的父母」。看著即使有缺點也不會刻意隱藏,甚至一笑置之的父母,孩子也會覺得「自己不完美也沒有關係」,然後學習接納這樣的自己。
摘自 青木仁志 《培養孩子「自信獨立」的親子對話術》 / 采實文化
Photo:Philippe Put,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王穎勳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