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充滿許多精神上的壓力,由於整體經濟狀況欠佳,大部分的家庭都需要雙薪才能生存下去,但是在智慧型手機出現後,各種社群網站或互動式的APP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形態與溝通模式,等待變成無法被容忍的事,在人際互動上或是工作上我們常被期待需要當下回應或是希望對方及時回應,造成雙方精神壓力大增。
雖然還沒有研究數據,但是,當爸媽承受著這麼多精神壓力時,育兒是否常會被擠壓到排序的後面, 工作的疲憊或壓力是否會讓爸媽延宕回應自己的孩子,影響到依附關係的建立,都是值得我們自我反思與持續關注的。
依附關係是寶寶身心成長的基礎
到底甚麼是依附關係?為什麼依附關係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呢?基本上寶寶需要他的主要照顧者提供溫暖地情感,他們必須知道照顧者會一直在旁邊回應他,嘗試理解他。
這樣當他們逐漸成熟,擁有更多的動作技能與認知能力時,他才能有信心地開始向外界探索,當他在探索仍然有照顧者可以陪伴著他度過任何挫折,繼續的嚐試與練習,這個依附關係成為他日後學習與社交的基礎。
John Bowlby提出依附關係來解釋對寶寶而言情感上的依附,其實比能夠餵養自己的乳汁更重要。Bowlby對他治療的四十四個青少年竊賊進行分析,發現他們在生命的頭幾年都缺乏母性的關愛與照顧。這裡指的母性並不是指媽媽,而是指能有一個照顧者能提供媽媽角色般的照顧特質--溫暖,關愛,溫柔,保護等等。
雖然這可能無法完全解釋為什麼他們會犯罪,但是這樣的分析讓我們思考早期照顧品質的重要性!Bowlby甚至認為小寶寶黏人,愛吸吮,喜歡被抱起來安撫等行為,都可能是為了呼應他們需要爸媽在旁邊的依附需求。
影響未來性格的重要狀態
所以根據Bowlby的理論,一個一歲左右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寶寶會出現包括: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大聲抗議;當照顧者回來時會很高興,害怕時會黏在照顧者旁邊,會想要跟著照顧者移動等等,每一次當這樣的挑戰情況出現時,寶寶都能夠得到一致的關愛與回應時,他會經驗到喜悅,被愛與關懷,在日後遇到壓力或威脅時,這些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進一步向世界求助。
反之,沒有安全依附的寶寶會經驗到焦慮,憂鬱或是悲哀,形成退縮的狀態,面對壓力不向外求助,自己鑽牛角尖或者自我傷害或者在日後傷害別人,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深受依附理論影響, 近年來的發展心理學提倡著重親子關係的培養與社交情緒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孩子越小,依附關係的建立越重要,因為像成人一樣,這些第一次的初體驗,就算因為認知尚未成熟而不能有連貫的記憶,卻可能對孩子造成大人理解之外更深遠的影響。
不記得細節, 但孩子會記憶情緒,他們的身體會記得當時的情緒帶來的反應而轉化到潛意識,形成他們無法言語的內心感受,當他們說不出來時,自然無法對外求援。
安全的依附關係催生寶寶的心理健康,因此,如果無法親自帶養而需要托育,記得不要常換環境或常換保母,因為頻繁地換環境會讓孩子沒有辦法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每換一次,孩子就要重新嚐試理解新的照顧者的照顧模式,那是要想辦法生存下來的經驗, 這樣的經驗容易引發焦慮,失去舊的依附對象也容易造成創傷與失落。因此,最堅韌的依附關係應該在親子之間建立起來,因為托育者會結束她的工作,而爸媽們和孩子是一輩子的緣分!
Photo:slgckgc ,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穎勳、王信惠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