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就開始厭惡學習,不想完成老師給的作業;心理師:無法遵循規則的背後,有一個總是無法被接受的童年

他發現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讓自己的父母滿意。他的父母在大學任教,從小父母就對他的教育特別用心,每一個學習階段都為他設下明確的學習目標。但他常無法達到父母期待的成績,父母總是對他不滿意,於是慢慢變得容易憤怒,並且厭惡所有主流的規則。長大進入職場後...

和童年和解,才能與他人和解

無法遵守規則的職員

我曾經有一個諮商者,他很容易在職場中和同事發生衝突,所以經常跳槽或者被解僱。來諮商之前,他在兩年內已經換了四份工作,第五份工作又因為跟上司產生分歧面臨失業的危險。他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來找我諮商。

這個諮商者之所以辭掉第一份工作,是因為無法遵守公司的上下班打卡制度。他的考勤出現了很多「紅燈」,讓他的直屬上司感到很不滿。兩個人因為這件事情鬧得不可開交,最後他離開了公司。

諮商者對第二份工作特別關注考勤制度,所以他找了一份上下班不用打卡的工作。但很快他又因為其他事情和上司產生了矛盾。他經常無法完成日常工作任務,工作拖延且效率低下,但是對於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卻勤於鑽研。這種加班又得不到認可的狀態,讓他最終被公司辭退了。

而諮商者的第三份工作也沒能堅持太長時間。因為他撰寫的報告不符合公司的要求,總是被退回去重寫。上司認為他不服管教,而他認為自己總是不被認可、不被喜歡,滿懷委屈和憤怒。就這樣,兩年來他來來回回換了四份工作。

在我看來,這位諮商者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潛意識裡總是在挑戰公司的管理和規則,與公司的上司對立並且人為製造一場場衝突,到頭來卻滿腹委屈。


對規則的敵意與接納

這個職場上的失敗者,父母都是高知識分子,在大學裡任教。從小他的父母就對他的教育特別用心,每一個學習階段都為他設下明確的學習目標。但這個諮商者經常無法達到父母期待的成績,他發現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不會讓自己的父母滿意,於是慢慢變得容易憤怒,並且開始厭惡所有主流的規則。

從這個諮商者的講述中,我發現他對於自己各個階段的老師都無比嫌棄。他在中學時就開始厭惡學習,不認真完成老師給的作業。但矛盾的是,與此同時,他又非常自律,每天為自己安排學習進度,考試成績還不錯。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怪異的局面。一方面,他成了班裡的壞學生,總是影響老師講課和同學的學習進度。另一方面,他又總是能把握好正確的學習方式,並且贏得了一些榮譽。

這是一個需要靠反抗規則才能找到自我和存在感的人。他害怕所有的規則制定者都會像他的父母當年那樣,總是制定一些遙不可及的目標。他的情緒是複雜的,既有一種絕望的自暴自棄,又有一種不服輸的感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一直破壞公司的既有制度,又在自己的工作上十分努力。


無法遵循規則的背後是對過往經歷的痛

在武俠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一種人物。他們因為不被主流門派承認,或者曾被主流門派羞辱,於是成為與主流門派對立的人。這些人往往武功奇高,但他們有個特點,就是看不上主流門派,或者不遵循主流門派的規矩,喜歡我行我素,甚至願意跟主流門派對抗,把主流門派搞得雞飛狗跳。

我想起了一位相聲演員的經歷。他早年經歷坎坷,被主流相聲界拒之門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的創作欲跟他的「叛逆」是分不開的。儘管其中部分原因跟主流相聲界因循守舊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早年不被接納的經歷。

後來他成了相聲界裡的名家,在相聲界占據了一席之地。我個人認為曾經的拒絕對他內心的影響是挺大的。以前這位相聲演員與主流相聲界對立,他就像一個不被前輩承認的後輩。他表現得越特立獨行,其實內心深處就越渴望被認可。同理,我們眼中每一個對抗規則的人,其實內心深處都是隱藏著對接納的需求。


看見自己的不滿,就看見自己對規則的誤解

規則是社會群體需要的約束和制度。它本身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結果。如果當年那位諮商者的父母能夠做到就事論事,發現他身上的優點,對於他的努力給予足夠的認可,那麼就不會有他這麼多年來對於規則如此執著的怨念了。

諮商者對於規則的對抗和破壞,本質上就是對規則不滿的一種宣洩。曾經的經歷告訴他,只要遵守規則,就會被規則制定者所控制。只有打破規則,他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其實,他根本沒有認識到,並不是這些規則妨礙了他的成長,而是他自己的心理狀態影響了他。他應該意識到是父親的行為出了問題,而不是所有人都會像他的父母那樣嚴苛與無理取鬧。

當這位諮商者在我的引導下理解了自己對抗規則背後的真正原因後,他長舒了一口氣。他慢慢解開了心結,認為今後可以心平氣和地工作與生活,並接受這個社會的規則了。

 

摘自 李國翠《我不過被動的人生:沒有主見、害怕衝突、缺乏安全感……看見內心未被療癒的傷口,重新理解自己的需求,找回生活的熱情與動力》/ 高寶 
 


圖片來源:pixabay
數位編輯:艾瑞卡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