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某校畢旅三天費用為8200,於是媒體和社群又在討論畢旅的價格,影響價格高低的因素很多,若能針對各種不同因素持平討論也是很好,但很多人就會以學校內水很深,一語抹黑學校,又拿不出甚麼證據,如果哪一所學校有問題就直接提出來,別把所有學校都抹得很黑。
以下幾點,我想是大家在討論事情的時候需要先想一想的:
第一、畢旅不是學校的必辦事項,政府也沒有編預算,對大部分學校而言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精神壓力又大的苦差事,目的應該是留給學生一些共同回憶和進行校外的學習。
第二、畢旅都是經過一定程序的招標作業,不敢說所有學校都很嚴謹,但相信大部分學校都為學生著想,想要壓低價格但又不能不考慮品質。
第三、帶隊老師的費用都是學校的差旅費用支付,絕對不是從畢旅收費分擔老師的費用,帶隊老師外出,校內的課程還要找代課老師,又要花一筆鐘點費。
第四、行程怎麼編都不會讓人滿意,走教育意義高的被學生罵,走遊樂性質的被家長罵。
第五、最辛苦的是帶隊老師,上車得忍受一路的魔音,下車得隨時專注橫衝直撞的危險動作。
第六、經濟弱勢的孩子可能會有免費參加的情形,但怎麼做各校不一,可是重點是政府沒有編預算,各校自己想辦法。
台灣社會需要的是關心學校讓教育更好,先了解問題所在再下批評。
既然討論起畢旅,我期待的畢旅方案形成過程是:
一、行程是和學生、家長討論的,小學家長的意見多些,高中就同學的意見多些。
二、討論過程資訊的透明和對話很重要,任何放話是沒必要的,透明的資訊才會形成有意義的對話。
三、高中的行程或許可以讓學生更自主些,例如一定時間的捷運自由行。(雄中有更開放的模式,但不見得適合不同學校,且學校要承擔的壓力超級大)
四、民主就是尋求最大共識,不是尋求最佳完美方案,不符合自己需求就是不參與而已,也不用太在意。
五、這世界永遠有人是吃Buffet,有人吃便當,但老天給每人的感覺都會不同,快不快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本文經高雄中學校長莊福泰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攝影:小熊媽 數位編輯:黃晨宇 (圖片非文當事學校)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