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創新人才樣貌?專業能力僅是低標,解決問題、協作、社交力等軟技能才是關鍵 | 2023未來教育國際論壇

隨著AI時代到來,人類社會正經歷巨大轉變,為了探討未來人才的樣貌,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指導,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及桃園市平鎮高中主辦的「2023未來教育國際論壇:創新人才大未來,跨域.數位.理解力」全天論壇,於8月19日在中央大學登場,總計共吸引逾200位教師、家長、意見領袖、教育工作者在線上線下共襄盛舉。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具備了解自己、探索現在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致詞時直指,教育已是台灣最重要的議題,尤其對桃園更是重中之中。他解釋,過去五年,桃園市新生人口數是全國第一,0至15歲、65歲以上人口比例為1比1,首都台北市65歲以上人口比例則為0至15歲的1.7倍,「這些新生兒五年後會進國小、十年後要進國中,桃園市做為年輕的城市,當然必須積極關注教育議題,以協助學生因應最新趨勢。」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特別出席致詞。


主辦單位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社長許耀雲致詞時提及,教育的改變並不是立竿見影,需要一步步推進,未來親子之所以每年舉辦國際論壇,就是期望能達到拋磚引玉效果,影響更多家長、教師、孩子,甚至能夠促進政策的進步。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許耀雲社長致詞指出,教育需要全民關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教育組組長林祝里表示,108課綱實施至今邁入第五年,課綱是培育人才的立體方案,國教署從上而下全面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期望所有人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學生。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教育組林祝里組長致詞。

 

以人為本的教育 難以被AI取代

在上午場的論壇,邀請了學界、業界的專家,分享各自對未來人才的觀點。而首位登場的講者,是來自澳洲創新教育機構The Learning Future的總監Anne Knock。她指出,許多人都在問,面對不確定的年代,未來人才的樣貌究竟為何?「世界經濟論壇給出的答案是,教育的未來在於賦予孩子力量,讓他們擁抱和發展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也就是科技難以取代的特質。」▲The Learning Future 總監 Anne Knock 認為教育應該從表面學習邁向深度學習,從關心成績轉變為自主學習動機。
 

Anne Knock提醒,區分表面與深度學習、讓學習「質量兼具」,重視「延伸心智」,跳脫大腦思考所帶來的力量,有技巧地運用大腦以外的東西,以及以樂觀面對複雜性,會是培育未來所需人才的三大關鍵方式。

長期耕耘高等教育的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詹魁元認為,未來大學的學習樣貌,會是強化課程的學習目標,以終為始地帶領學生朝目標邁進,同時會深化課程間的合作與鏈結,讓知識能夠落地實踐,跨課程的共同培育領域人才,建立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詹魁元則認為知識實踐更能驅動學習動機。
 

專業能力只是低標 軟技能更重要

Google做為引領AI發展的科技巨擘之一,Google臺灣總經理林雅芳分享,認識自己、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加上跨域學習的好奇心,更能面對未來世界。而他也特別分享Google尋找未來人才的方式,「專業能力只是最低標,我們想找的,是具備解決陌生問題能力、與他人協作的領導力,以及具有強大自我激勵能力的人才。」
▲Google臺灣總經理林雅芳指出,未來人才需要有面對未知環境的能力。
 

「未來,善用技術的人才,會優於不會用技術的人才。」TEAM Model智慧教育平台創辦人吳權威則認為,目前台灣力推「生生用平板」政策,成功關鍵會在教師上,因為唯有培養懂技術、善用數據的教師,讓教師發自內心使用符合自身需求的軟體,才能讓師生攜手共同成長,迎接AI時代的到來。
▲TEAM Model智慧教育平台創辦人吳權威分享智慧教室的應用。

 

桃園市如何打造AI時代的教育?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長劉仲成強調,如同副市長所說,桃園市新生兒人數多,是年輕城市,市府目前從養育福利、教育政策、課程教學等面向,做父母的後盾,陪伴孩童長大。其中,在教育政策面,以雙語國際、數位科技、創新永續、人文友善四大核心為主軸,包括和美國、加拿大、瑞士建立雙聯學制,以及從閱讀、食農、生命、品格等12個面向,推動人文素養的養成等,讓孩子的教育和童年不留白。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劉仲成局長分享桃園市教育重點。

 

第一線教師分享4大面向 不同觀點

有別於上午的教育趨勢分享,下午場的論壇則邀請身在第一線的教師們,從永續教育、問題解決、社交智商和國際視野等四大面向,分享教學現場實例。

臺北市內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周維毅首先以「永續發展教育」為例,提到一般講起永續,通常會想到淨灘、減塑等環境保護概念,其實永續還有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等面向。因此他設計的永續教育教案,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永續任務,也帶學生參訪家樂福、無印良品等企業,探索SDGs議題,最終舉辦成果展,希望將學生培育成具備行動參與能力的公民。

國立竹東高中生物教師韓中梅則指出,現在教師、家長最關注的,都是「孩子該如何對應未來」,原因是擔心孩子應對失敗,會付出巨大成本。韓中梅透露,竹東高中自2017年起,開設了「解決問題—未來人才」校定必修課程,其實就是以設計思考、系統思考、專案管理和團隊引導等程序性知識,提供學生在面對陌生複雜問題時的方法學。

 

社交力日益重要 從家庭培養起

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楊俐容提到,在後疫情時代,兒童、青少年的憂鬱比例急速上升,加上生成式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擔心孩子被取代的家長也日益增加,「社交力是近幾十年來,被認為非常重要的基礎教育之一!而社交力的培養,要從家庭做起。」她建議父母應採行適齡和全方位教養,並以身作則,親自示範良好態度。

而桃園市中興國中輔導教師林佳諭是以「輔導人」的角度,分享培養「接地氣國際人」的方式。她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規劃walking tour、與國際生交流課堂中,進而長出理解、適應不同文化的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具備開放心態,面對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已知和未知。」

正如同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社長許耀雲一再強調,科技的演變,讓孩子正面對著難以想像的未來,教育、教學的面貌也在持續轉變。儘管改變教育的進程緩慢,但只要政府政策制定者、參與者持續投入,相信點滴進步有目共睹,將能為孩子擘劃璀璨未來。▲左起:未來Family副總編輯張德齡、Google臺灣總經理林雅芳、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局長劉仲成、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社長許耀雲、國教署國中小教育組組長林祝里、臺大機械工程學系詹魁元教授、TEAM Model智慧教育平台創辦人吳權威。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廣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