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心、數位腦,洞見力創新未來大格局 | 2022未來教育國際論壇

「2022未來教育國際論壇─未來教室新想像,科技時代的科學教育推進」, 9月24日(週六)於國立中央大學舉辦,上午場邀請澳洲創新教育機構The Learning Future創辦人Louka Parry、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BenQ臺灣區總經理楊士良、微軟台灣人工智慧研發中心技術長陳佩君一同在教學、產業、心理、社會層面探討對科學教育理念的前瞻觀點,以及數位學習的實作經驗,為現場及線上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帶來新時代、新教育的新鮮氣息。

由《未來Family》、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及桃園市政府教育局主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指導的「2022未來教育國際論壇─未來教室新想像,科技時代的科學教育推進」, 9月24日(週六)於國立中央大學舉辦,上午場邀請澳洲創新教育機構The Learning Future創辦人Louka Parry、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BenQ臺灣區總經理楊士良、微軟台灣人工智慧研發中心技術長陳佩君一同在教學、產業、心理、社會層面探討對科學教育理念的前瞻觀點,以及數位學習的實作經驗,為現場及線上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帶來新時代、新教育的新鮮氣息。

2022未來教育國際論壇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戴淑芬副署長揭開序幕,她指出現在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子女的學習充滿挑戰。108課綱今年剛好滿三年,「跨域、整合、分享」是共同語言,產官學皆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關鍵角色,需匯集力量給予孩子充分機會。桃園市政府教育局林明裕局長接續致詞,三間桃園的典範學校經抽樣發現,雖受疫情影響但因實踐108課綱精神,考上醫學院的學生從20升至40多位,工商科的表現也更傑出,證明透過自主跨域學習,台灣的孩子可以接受各種挑戰,我們對未來應深具信心!未來親子學習平台許耀雲社長則表示,孩子未來要面對的改變,速度將會超乎我們現在能想像的,我們應當要協助孩子做好準備,以因應未來的挑戰,未來親子身為前瞻教育的第一品牌,期望藉由每年舉辦的未來教育國際論壇的分享,帶給大眾未來教育新思維。
 

未來的教學模式:與學生共學、互學  從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習促進者 

澳洲創新教育機構The Learning Future創辦人Louka Parry指出,未來教育應該要更多人本考量,從每個孩子獨特的性格優勢出發,僵化的傳統體制提供不了孩子未來養分,需要以終為始彈性的開創學習新途徑,個人使命、意義結合社會關懷、公共利益,開創出自覺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在劇烈變動的時代找到一席之地。


▲澳洲創新教育機構The Learning Future創辦人Louka Parry特別錄影分享觀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也是清華大學教授的焦傳金,以自己的翻轉教室為例,課前看影片,上課時間著重交流,利用AI Tutor、OBS、Youtube、slido做互動、直播與即時測驗,增進學習投入度,以後台數據分析觀察學生不同的學習曲線。Instagram、Facebook則成為筆記和心得的發表平台,滿足現代孩子的展演慾,同時留下學習紀錄,也藉AI鷹眼做為數位遠距監考防弊系統。教師需從知識的提供者轉成學習的促進者,他樂觀表示:「透過對的數位工具,產生的效果甚至比現場教學更好!」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焦傳金館長所帶來的講題為「讓科技成為推動科學教育的力量 」
 

數位教學不只是工具的轉換,更是教學價值、方向、使命的再發現

BenQ臺灣區總經理楊士良則強調:「工具本質都是為了傳遞訊息」,未來的智慧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資訊科技與數位工具優勢,根據學生差異性提供合適的方式,突破時空限制、促進多元學習。而科技應用的下的教學思維不是將舊有板書直接挪到不同載體,需要重新思考科技應用的方式和價值,回應符合數位世代的需求,以發展更多可能性。

▲BenQ臺灣區總經理楊士良與現場家長分享業界觀點。

 

「同理心」是人本AI的核心  「洞見」是未來人才必要的配備

微軟臺灣人工智慧研發中心陳佩君技術長一上台就點出令各行各業擔心的問題:「工作會被AI取代嗎?創新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其實,AI 合起來又讀「愛」,AI並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以同理心為核心,這就是人本AI的中心。因為,AI會解決問題但無法定義問題,只有人有能力產生「洞見」,知道為何而問、為何而戰是教師必須帶給孩子的能力。其次,AI判讀資料給出的答案不一定符合社會期待、道德標準。所以,AI其實是來為人類社會賦能,「找到個人使命,培養核心專業,再以同理心運用AI強化貢獻」即是未來人才取向的目標。

▲微軟臺灣人工智慧研發中心陳佩君技術長指出AI會解決問題但無法定義問題。
 

在接下來的綜合座談中,對於未來教育的樣貌也有許多精采觀點。桃園市政府教育局林明裕局長指出,桃園最初的疫情嚴峻,數位教育也走得很前面並且樂觀其成,6000間智慧教室、一生一平板,都讓學習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中輟生從106位,藉由遠距教學降到40幾位。焦傳金館長補充:「數位原生世代的孩子一定有能力找到答案,好奇心是關鍵!」把握學生的異質性,別再問孩子的興趣將來可以做什麼,改以鼓勵鑽研的態度,因為成長型心態和跨域才是未來的需求,最後鼓勵父母多帶孩子到科博館,激發更多好奇心。

楊士良總經理則提醒,學歷只是門票,心理素質、性格與熱情更重要,「懂得問對問題,才能持續成長。」陳佩君技術長也強調,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要在變動時代尋找不會變的,把握愛、掌握情緒、持續學習,大家共勉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