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家庭教育有沒有祕訣,我會告訴他:當然有,那就是跟孩子聊天。
二○一九年,麻省理工學院透過對波士頓地區三十多名4∼6歲孩子的家庭進行跟蹤查,發現孩子與父母平時對話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就越活躍。因此,和孩子展開有意義的對話,對孩子的語言、認知、社交等方面的發展都有很大幫助。這是科學界為數不多關於育兒的實證性研究結果,也是我一直以來努力向在家實踐蒙特梭利教育的家庭推廣的「祕訣」。
很多父母覺得和這麼點大的孩子沒什麼好聊的,還有的父母說根本沒有這樣的耐心和孩子聊天。
其實產生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成年人沒有認識到,孩子也是一個有尊嚴、有思想的獨立個體,而且還是個超級有潛能的學習者,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吸收和創造。
最有效的教育不是發生在你預備好的場景中,比如帶著孩子去參加演講班、口才班,這些都不如你在路上,牽著他的手,慢慢地和他聊一聊更有意義。
「瞧,這片葉子上有個洞。」
「你看看,天上的雲是不是在動? 」
「媽媽,那個人為什麼要給自行車上鎖啊? 」
「爸爸,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顏色的垃圾筒? 」
不管對話由誰發起,每一個開場白都能引起連鎖的思考和提問。經常這麼跟孩子聊天的話,你很快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妙語連珠,我們平時跟孩子隨意提及的一些小細節,他很快就能靈活地再創造,應用在自己的語言系統中。而且在這樣的有效溝通中,父母的世界觀、價值觀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的未來人生。
和孩子聊天效果如此顯著,可是如今很多孩子都在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電子產品上,人機對話的時間甚至超過了與真人互動的時間。要知道,6歲前孩子的大腦是極其容易被環境塑造的,孩子的童年時間如此珍貴,尤其對於3歲之後上了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在家的時間十分有限。在這麼有限的時間中,如果陪伴孩子的是電子產品,就會讓孩子的視覺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化。大量的動畫環境降低了孩子與真實世界互動的機會,抑制了他們大腦中視覺皮層識別語言符號的能力,也給未來的閱讀、書寫埋下了不小的隱憂。因此建議父母一定要控制好孩子與電子螢幕接觸的時間,多利用碎片時間和孩子認真聊天。除此之外,還要堅持每天與孩子一起親子閱讀。
親子閱讀,算是門檻最低的家庭教育方式。不過,為3∼6歲孩子選擇的童書要更有側重性。隨著他們的認知進步,文字篇幅應該越來越長,書的種類也要越來越豐富,比如展現兒童日常生活場景的繪本、科普繪本、藝術想像力繪本等。3歲以後,孩子基本已經能夠分清想像與現實,渴望更加深入地瞭解周圍世界,所以童書的選擇範圍要比3歲前廣泛許多。5歲以後,孩子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快速發展,在這時,又可以逐漸增加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名人傳記等童書類型。
童書除了要品類多樣外,還要留心孩子對哪幾本書情有獨鍾,可以將其留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隨時反覆閱讀。這些爛熟於心的繪本可能會是孩子進入自主閱讀階段的首選書目。
和孩子聊天以及親子閱讀的重要性,也許已經成為很多現代家庭的共識,但是學齡前的孩子是否可以認字,早期閱讀是否有益,目前還是備受爭議的話題。
腦科學領域的權威專家史坦尼斯勒斯.狄漢(Stanislas Dehaene)在《大腦與閱讀》(Reading in theBrain )中寫道:「幼兒階段的孩子屬於圖像閱讀階段。2歲時,孩子就可以識別物體的不同簡化版本,能夠從圖像中提出相撞的抽象本質元素。」擁有象形、會意等特點的漢字,對孩子來說便是一種比較抽象的圖像,這就是為什麼身邊有那麼多孩子不到3歲就自發對漢字感興趣的原因。
在生活中識字要比在學校識字輕鬆容易多了,「火車站」、「洗手間」、「請勿打擾」、「小心樓梯」⋯⋯,這些指示牌可能就能讓孩子在不經意間記憶大量漢字。如果孩子一直對識字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並且家長也給予了足夠支持的話,那他到4歲多就有可能積累幾百甚至上千個漢字了。
蒙特梭利博士透過長期觀察兒童發現,孩子的書寫敏感期出現在3歲半到4歲半之間,早於閱讀敏感期到來。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是先對「寫」這件事感興趣,之後才對「讀」這件事感興趣的。所以我們在孩子的書寫敏感期到來時,要透過書寫,讓孩子在動作中記憶漢字。當然,大部分漢字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還太難,我們要透過書寫前階段的一些練習,比如描摹筆畫和簡單漢字,來幫助孩子積累識字量。儘管孩子目前可能還沒有能力像大人一樣用筆寫出複雜的漢字,但是他可以透過磨砂筆畫和磨砂漢字,在書寫敏感期及時體驗到書寫的快樂和滿足。
蒙特梭利博士曾寫道:「書寫是一個機械的過程,而閱讀是頭腦的邏輯過程。」因為先前有了大量的漢字積累,所以從4歲半開始,當孩子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漸趨成熟時,他才有可能進入自主閱讀階段。
狄漢認為,到了5歲以後,就要盡量讓孩子看一些文字更多、圖像更少的童書,以此來刺激孩子漸趨成熟的閱讀腦區,以及臨近的創造性思維腦區了。識別圖像對孩子來說太輕鬆了,如果一直看繪本,孩子自然會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圖片上。所以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早期自主閱讀是很有意義的。
中文閱讀入門更容易,但是真正想讓孩子達到自主閱讀,卻要比西方孩子付出更長久的努力。孩子需要在小學花幾年的時間識字、寫字,學習效率低下。如果在上小學之前,父母有精力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時為他提供環境支持的話,很多孩子就有可能自然而然地開始自主閱讀,這便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瞭解了這麼多早期自主閱讀的好處,但必須強調的是,我們只能用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來啟動孩子對識字的興趣和自信,如果孩子在識字過程中不主動、不積極,我們就必須暫時放棄,繼續等待。
因為,如果不是單純從興趣出發,孩子就會迅速識破你功利的動機,你便再難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和專注力了。如果強迫孩子識字的話,那只能引起他對漢字的厭惡,這更無異於殺雞取卵。
孩子能認識多少字,閱讀能達到什麼水準,這並不重要。我們要反覆提醒自己的是:讓孩子識字、閱讀的初衷,是發現和激發孩子的興趣,及時給予他充分的環境支援,滿足他的求知欲,為他埋下渴望閱讀的火種。我們希望孩子在閱讀之中品嘗到的都是甘甜,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快樂的終身閱讀者。
摘自 尹亞楠、吳永和《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木馬文化
數位編輯:周品攸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