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愛?這就是愛
再過幾天就是她的生日,我請她吃晚餐。
我們曾是同事,相識快要十年了。她是從事殯葬服務超過二十年的禮儀師。我們不常見面,然而,一見面就會分享彼此協助喪親者的經驗及體悟。
其實每一位從事殯葬業的夥伴,背後免不了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失落故事。我和這位女同事也不例外:我們都沒有了父親。
我很少過問同事們的私事。卻不知為何,那一夜,我們聊得特別起勁。
她侃侃而談自己和父親的故事,而且愈談愈深入。我想或許是因為她的生日落在父親節的那個月份吧。
我回到家後,傳簡訊問她:「我可以把你和你爸爸的故事寫下來嗎?」
「你就拿去用吧。」她回。
於是我坐在電腦前,把她和她父親的故事,一口氣寫了出來。
我想將這篇文章當成生日禮物送給她,祝福她生日快樂。也祝福她的爸爸在遠方一切大安。
故事開始了……
爸爸的身教,深埋入心
小女孩年幼時,家境貧窮。
小女孩的爸爸每天都開著一輛小貨車賣麵包,她也坐在車上,跟隨著爸爸的身影,到處在市鎮賣麵包。
有時候遇到小男孩追著他們的小貨車,小女孩會害怕,叫爸爸開快一些。可是爸爸不但沒有加快速度,反而停下車,拿了一個麵包給男孩。每次遇上男孩追車子,爸爸必定會停下來,給他一個麵包。
有那麼一次,一位老太太對著她爸爸說:「我只有五塊錢,想吃麵包。」
爸爸把五塊錢硬幣塞回給老太太,然後拿出一個、兩個、三個、四個麵包給老太太充飢,說:「給你吃。」
小女孩坐在車上,把這些場景及過程都記得清清楚楚。爸爸助人不求回報的身教,早已種在小女孩的心靈,只待發酵。
即便小女孩的媽媽每次都埋怨錢不夠用,爸爸卻從未停止過助人的精神。小女孩一直在心裡尊敬著這位無私的爸爸。
有那麼一次,因為家裡太窮,沒有能力付電費,電力公司的人要來斷電。爸爸無可奈何,只能躲在房裡,吩咐小女孩站在窗前,幫忙擋住這一切。
聽話的小女孩隔著窗口,對著電力公司的人說:「我爸爸不在家。」
小女孩自然流露出乞求的眼神,希望電力公司的叔叔不要切斷他們家的電源。工作人員不忍心,只好作罷,離開了。
身為大姊的她,從很小就知道大人的生活不易,生存很難。她在心裡想著,長大後要為父母遮風擋雨,讓他們過好日子。
爸爸離世,留下遺憾
一回,她要爸爸摘紅毛丹給她吃。爸爸爬上樹,正準備要摘下紅毛丹之際,突然朝著她大喊:「快點跑!」
小女孩不管三七二十一,使盡力氣地轉身逃跑。但她穿了大號的藍白拖,跑不快。跑了沒幾步,竟把拖鞋跑脫了,她不得不停下來──正當穿回拖鞋的那一刻,她看見跑在後面的爸爸也停了下來,任由蜜蜂螫傷他。
回到家後,媽媽不停地幫爸爸洗傷口消毒。爸爸的頭上被螫傷整整二十處。
小女孩問爸爸:「為什麼你那個時候停下來,不跑快一點?」
「小傻瓜,要是我再繼續跑,蜜蜂就會盯上你了。」
故事說到這裡的時候,她不禁哽咽。而我強烈感受到她爸爸身上的每一處螫傷,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大女兒不受傷。
長大後,她因為叛逆、不懂事,開始與爸爸的關係漸行漸遠。就在自己處於最想追尋自由的生命階段時,爸爸過世了。
身為大女兒的她來不及賺錢養家、為爸媽遮風擋雨,爸爸就去世了。歲月真的不等我們,殘忍地要我們在多年以後才懂得,行孝及報恩都需要「及時」。
爸爸離世,留給小女孩不少遺憾。
如今,小女孩長大了,坐在我面前,告訴我生命這一二。
從這位女同事的生命裡,我深信父親的身教影響了她。同時我也看見,她的身教也正在影響著她的孩子們。那愛的身影,一代傳一代。
謝謝她告訴我這麼動容的故事。有這樣的父親,我想,那是她一生中最珍貴的幸福。
再一次,祝福她,祝福她的爸爸。希望她生日快樂。
小小年紀的體貼
鏡頭再轉回女孩小時候的家庭場景。
有那麼一次,爸爸在外面買了炒麵回家,要媽媽盛給孩子們吃。
爸爸對著孩子們說:「我不餓,你們吃。」
身為大姊的小女孩直覺敏銳,知道爸爸只有能力買一份炒麵給一家四口吃。他想讓孩子們多吃一些,所以寧可自己挨餓。
於是小女孩就吃了兩口,然後對爸爸說:「爸,我吃飽了。你吃。」
嗯,什麼是愛?我想,這就是。
摘自 馮以量《你背負了誰的傷》/ 寶瓶文化
馮以量
在馬來西亞,我是一名臨終關懷推動者,也是提供哀傷撫慰(Grief Support)的心理輔導員。除了提供一對一的對談之外,團體工作的「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也是我常使用的技巧之一。
曾見過不少成年案主在童年時經歷過一些代際傷害,長大後不曉得如何安頓身心,而導致各個生活層面都頻頻出事。
我相信,只要有愈來愈多成年人願意堅持行走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就會有愈來愈多孩子們能在痛苦中被釋放。
Photo by Aditya Bose
數位編輯:吳佩珊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