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孩子「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小學孩子的答案常天馬行空,從警察、科學家、太空人到總統,充滿想像力。同樣的問題拿去問青少年,很多人講不出來,最常聽到的答案是「我不知道」「隨便」,對未來的生涯發展沒有什麼想法。
新北市大觀國中校長羅珮瑜所學專業為教育和心理輔導,曾擔任輔導老師和主任,同時也是教育部「生涯發展教育暨技藝教育專案」協同主持人。她指出,常被引用的生涯發展理論之一為,金斯伯格(Eli Ginzberg)將人的生涯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幻想期(10歲以前)、嘗試期(11至17歲)、實現期(17歲以後)。
另一個著名的生涯理論為Donald Super提出,0至14歲屬於成長期,15至24歲屬於探索期。
不宜再用分數,決定孩子念什麼學校
綜合來看,青少年階段是生涯發展很重要的探索期,孩子開始發展對自己和職業的認識,以及生涯的覺知。
對青少年來說,生涯發展所面臨的第一個重要選擇就是,國中畢業後究竟要念高中或高職?念高職的話,要選什麼科?之後,所要做的生涯選擇,還包括:高一下決定要念社會組或自然組?高中畢業後大學要念什麼科系?
過去,大部份的升學決定多半以「分數」為依歸,分數可以念哪裡,就按照分數高低、依序填志願。但如今這個方法已不太行得通,從大學休、退學率居高不下來看,不少年輕人對未來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念什麼、想做什麼。
羅珮瑜觀察,若孩子從小只是讀書,國中沒有提供機會進行各種試探、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的話,很多人可能就沒辦法決定自己到底要念高中或高職,對於將來想要做什麼也回答不出來。
讓孩子盡可能地做職涯試探
生涯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在於,認識自己。在國中端,學校積極地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及技藝教育,希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天分和興趣在哪,也認識不同的職業。
學校推動的職業試探教育包括:舉辦演講、邀請達人分享職涯和工作甘苦談;國二到高職參訪,讓學生了解原來高職分為15職群,並實際體驗操作設備;國三提供技藝教育課程,每周有半天至一天到高職進行體驗。
這些活動提供孩子試探的機會,引導孩子思考自己對這些職業有沒有興趣、能否勝任。有些孩子參訪某個職群後,確認自己沒興趣,「這也很好,與其念了高職,才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如讓他早點知道,」羅珮瑜說。
羅珮瑜指出,幾乎所有的學校必開「餐旅群」的探索,「很多孩子自以為對餐飲有興趣,想像得很美好,」但實際去體驗之後,才發現自己受不了廚房高溫悶熱的環境和不斷反覆做同一件事。
用生涯發展規劃表,決定要念什麼學校
羅珮瑜指出,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Swain博士提出生涯規劃的「金三角」:做生涯決定時需考量個人、環境及資訊三個因素。「也就是要知己、知彼,」除了瞭解自己,還要認識環境、檢視自己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並蒐集足夠的資訊,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面對到底要念高中或高職,或是選學校的問題,可以運用「生涯發展規劃表」(見表1),從個人、環境及資訊三個層面的相關問題,評估自己最適合念哪一間學校或是未來要走什麼方向。
羅珮瑜建議,如果孩子的性向和興趣「分化」不明顯,看不出他的潛能在哪裡、對什麼特別有興趣,「沒有關係,代表他這個年齡還沒有走到明顯的分化,」不妨先選擇讀高中,利用未來3年再深入去探索、了解自己,到底想要念什麼。
青少年心智未成熟,需要大人協助引導
羅珮瑜提醒,畢竟國中孩子才15歲,心智並未完全成熟,關於生涯的選擇,還是需要爸媽引導和陪伴。她建議,爸媽可以用以下方法幫助孩子找生涯的方向:
1 觀察
平日裡觀察孩子喜歡做什麼事或擅長什麼,「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做一些試探,學校的學習表現也可以做觀察,」在國、英、數、社、自、藝術、綜合活動、科技等科目裡,孩子哪一科的成績和學習狀況比較好?學習是相對輕鬆且表現好的?做哪科作業時是投入且開心的?「當孩子做什麼事情不累,才會一直PLAY,」羅珮瑜說。
2 傾聽
傾聽,看似簡單,但其實很多家長做不到,一來可能沒時間,二來可能不贊同孩子的想法。羅珮瑜指出,當孩子說想念某一科別或是某個學校時,爸媽不要立刻開口罵小孩或是否定他,先問問他為什麼有這個想法?傾聽他的意見,並確認他是否真的清楚未來三年要學什麼,以及該科系將來對應的出路和工作。
3 分享
羅珮瑜指出,爸媽可以多分享自己的工作和職場上的所見所聞,讓孩子對工作有更多的具體認識。她觀察,有些孩子在耳濡目染下,想從事和爸媽一樣的工作,例如當廚師,但爸媽因明白工作有多辛苦而反對,「爸媽不要光阻止,而是和他分享你的感受和想法、這一行的甘苦,讓他自己做選擇,如果他知道很辛苦但還是很喜歡,他就不會怨。」
「很多孩子因為是大人幫他做決定的,一遇到困難,就開始埋怨當初幫他做決定的人。可是如果是他自己做的決定,就算咬牙他也會撐過去,不會把責任推給別人。」羅珮瑜說。
4 鼓勵
羅珮瑜看過太多的孩子,對學科沒有興趣、也沒有自信,學得很痛苦。但如果孩子找到專長的話,眼睛會散發出光芒,「因為他得到成就感,有成就感就有自信,有自信就會肯定自己;當孩子覺得自己被肯定、被愛,他才有可能去發展自己。」
爸媽儘量多鼓勵孩子去探索、不要打擊他,如果孩子對學科沒興趣,提供其他的試探機會,「孩子接觸得愈多,眼界愈廣,他的選擇也會變得愈多。」
羅珮瑜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是沒有學習能力,而是缺乏學習動機和自信!」有很多孩子國中成績不好,念高職的表現卻非常優秀、成為技藝競賽選手,因為他找到興趣、自己比別人厲害的地方,自然而然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自信。
有一種苦是「媽媽覺得你苦」
很多親子之間因為生涯選擇而起衝突。「如果孩子充分了解將來所學及工作的難處,也能夠接受,你為什麼不成全孩子的選擇呢?」羅珮瑜說:「有一種苦是『媽媽覺得你苦』,」問題是,孩子一點都不覺得苦,甚至樂在其中。
羅珮瑜觀察,很多家長用自己的經驗套在孩子的身上,認為念高中比念高職好,或是念某個科系才有出路,擔心孩子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期望,以後會養不活自己。她聽過一些悲傷的例子,有些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念完大學,就頭也不回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跑得遠遠的。
「人生很長,我們要教孩子的不只是『會考』會考的事,而是『人生』會考的事,」羅珮瑜說。將時間軸拉長來看,不會因為你今天選了高職,以後就沒辧法走學術的路,或是選了高中或是念了某校,人生因此一帆風順。
關鍵在於,讓孩子找到他自己想要、也喜歡且能夠勝任的方向,他就能夠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羅珮瑜強調,不要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也不要期待他和別人一樣,「他就是他,」爸媽要做的就是,接受孩子獨特的樣貌,並且幫孩子找到屬於他的光芒!
表1、生涯發展規劃表
國中畢業後適合念高中、職或五專呢?先寫下自己想讀的學校及科別,而後評估各項考慮因素的符合程度,填寫0至5分,5分代表非常符合,0分表示非常不符合,最後加總分數,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科別。
升學選項
考慮因素
校名
科別
個人因素
符合我的學業表現
適合我的性向(專長能力)
適合我的生涯興趣
適合我的工作價值觀
適合我的個人特質
適合我的健康狀況
其他( )
環境因素
適合目前家庭經濟狀況
符合家人期望
社會潮流與評價
通勤距離及時間
資訊因素
生涯試探結果
學校入學管道與方式
學校多元社團及發展特色
未來升學就業管道
其他
總計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中學生生涯發展紀錄手冊」
有助於青少年做生涯選擇的網站平台:
1 「111國中畢業生適性入學宣導網站」:可以查詢「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及五專」的資訊。
2 「學生生涯輔導網」:提供「認識我自己」、「我是國中生」、「認識高中職」、「認識大專校院」等豐富資訊,連大學18學群需要哪些能力、生涯發展都有。
3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可以查詢目標科系所看重的學科和能力。在選高中時,可以去看看屬意的那些高中有沒有開這些課程?有助於更聚焦,做交叉、比對。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