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的放手教養,從不做貼身保母開始
你的心裡可能只有一套教養模式,因為你的思考點是從自己的經驗與判斷出發的,設想出來的成功模式,可能也只有一種。
當你自以為是地幫孩子設計了一套最省力、有效的完美規畫時,孩子原本獨有的天分與特質,可能也因此被你的安排所框絆。
幫孩子自己做,他才能做自己
孩子為什麼不會有令人驚豔的探索追求行動?除了貧乏的探索環境可能是原因之外,很有可能是大人的獨斷獨行,扼殺了才冒出一點小頭的探索幼苗。
想想,這些狀況赫然出現在你的眼前時,你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寶貝跳上細細長長、有一點高度的花圃圍欄,把它當作平衡木來行走。
※寶貝爬到樹梢上,徒手攀著樹枝,雙腿夾緊樹幹,正興奮的想爬到樹梢。
※寶貝吵著要扭開瓦斯爐,試著煎出香噴噴的蛋餅。
※寶貝說,他想自己一個人坐公車去上才藝課,不要媽媽陪伴。
※寶貝說,他想使用鋸子,裁切自己需要的木棍與木板。
※寶貝說,他想到生態公園夜遊,觀察夜行性的昆蟲與動物。
......
是的,我已經聽到你斬釘截鐵地回答「No!」,而且緊接著,你還有一長串迫不及待的合理解釋:
※「從細細長長的花圃上很容易跌下來,一跌下來一定傷得不輕!」
※「雙手雙腳攀在表面粗糙的樹幹上,手掌褲子一定會磨到破皮,從樹上跌下來,很可能傷到筋骨!」
※「孩子不可能會控制火侯,他會被鍋子燙到,會把鍋子燒焦,也可能被火苗燒到。」
※「孩子自己坐公車會搞不清楚路線,也可能會遇到壞人。」
※「孩子使用又大又粗的鋸子,一不小心就會鋸到自己的手,萬一破傷風就非常麻煩。」
※「夜間到生態公園,又黑又危險,如果碰到蛇,下場非常不堪設想。」
在Yes與No 之間,難道沒有別的選擇?
當父母定睛在所有潛在的「危險」之時,會被無限膨脹的恐懼感包圍,然後忘記我們的孩子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與求生本能。
耶魯大學社會生態教授凱勒特(Stephen Kellert)曾提出,居家周遭環境的生活經驗,尤其是自然方面的經驗,可以培養、形塑兒童的認知能力、分析、推理及評估能力。
孩子就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從實際的體驗中,累積對環境的理解,培養對情勢的判斷能力、應對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自我身心能耐的掌握與運用。
這不是要你不顧一切的把孩子推向野外,也無須評估環境裡的潛在危險。而是承認每個孩子都需要「在環境中試探與鍛鍊」的經驗,唯有如此,你的孩子才有機會對準與其天生能力相呼應的環境素材,也才能把這些上天恩賜的能力發揚光大。
是的,你不應斷然說No ,但是也不能不負責任的只說Yes!
※在前往生態公園夜遊之前,引導孩子做好資料的蒐集,準備相關的物品,跟著有經驗的嚮導一起前行。
※在使用鋸子之前,戴好手套,準備適當的檯子,先行示範,先做練習。
※在放孩子單飛坐車之前,先帶他坐過幾次公車,告訴他路線,幫他準備手機,或是準備打公共電話的零用錢。
※想要走上高高的圍欄,就護在他的身旁,或是牽著他的小手,直到他能獨立行走。
※想要使用瓦斯爐,那麼要教他怎麼把油水分離、怎麼控制火侯、怎麼拿鍋鏟,示範再示範、監督再監督,直到你確認他能獨立作業。
如果你想看到孩子小小的好奇火苗能發展成絢爛美麗的煙火,那麼這些起步工作,都是你無可推諉的職責!
也唯有如此,孩子才能體現「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你認為的捷徑,可能讓孩子繞了遠路
我們大人走過了幾十個寒暑,看盡人生的高低起伏,非常熟稔人生勝負的遊戲規則,清楚成功的捷徑為何,因此在看待孩子的成長時,無形中就為他設立了一條我們自認最省力、最有效的捷徑。
於是,我們開始為孩子安排,從早上幫他安排到晚上,從零歲開始幫他安排到二十歲。
你有沒有想過,不論你生幾個孩子,從頭到尾,你的心裡可能都只有這唯一的一套教養模式,因為你的思考點是從自己的經驗與判斷出發,會不會設想出來的成功模式也只有一種?
你知道時間寶貴,一分一秒都要善加利用,你知道愈早開發孩子的腦力,就是贏在起跑點。於是,把孩子的生活切割如學校的課程,一堂一堂的過日子,一個領域接著一個領域的鍛鍊孩子的競爭本事。
如今,不少孩子的童年模式都很雷同,自幼開始,都是在一堂一堂才藝課、科學課、數學課中跑堂,在一間教室與另一間教室間穿梭。
時間當然寶貴,當然要善加利用,孩子的腦力當然要及早開發,但是,不要忘了,腦力的開發最有效恆久的方式,是放給他自己去選擇;
而最能帶來充實感與愉悅感的學習,是放給他自己去探索、經驗與學習。
這選擇、探索與學習的過程,無法速成,如同食物在鍋子裡,必定需要滲透與醞釀的時間,味道才能紮實入裡。
當你自以為是地幫孩子設定一套最省力、最有效、也最能把孩子推上高峰的完美規劃時,你那原本散發獨特風味的孩子有沒有可能被你的完美計畫框絆?
當你要孩子依照著你的計劃,說一就要做一,說二不准做三時,孩子出於天性的自我判斷、探索能力會不會就此被斬斷?
一個無法照著自由意志去探索學習的孩子,如同想要展翅奔騰的鳥兒被綁住了雙翼,他是絕對不會快樂的。最重要的是,他與生俱來對自我探索的敏銳天線就此失效,生不出探索的動力,伸不出探索的腳步。
這樣的孩子真的不是只有一個「悶」字可形容,而是「暴殄天物」四個字!
當然,不是要你的孩子都不要上才藝課,也不要顧及基本的學習,不需要重視時間的規畫與運用,而是在此之前,你該如何拋開自己,換一顆腦袋,先進入到孩子的「玩」國裡?
繼續前進到下一堂課,你會知道怎麼做!
放手讓孩子嘗試後,你可能會恐懼孩子將面臨那不可收拾的危險而阻斷一切,也可能覺得起步的輔佐工作非常煩人而總想偷懶。那麼,你的孩子的發展不僅會嘎然而止,更可能退縮成一個體質脆弱、性格膽小、見識狹窄、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確定自己能做什麼的孩子!
當「No!」就樣衝口而出時,請檢查一下自己的心,是不是因為你無來由的恐懼感?還是怕麻煩?你能做什麼來降低危險的產生?你要如何鼓舞自己跟上孩子的腳步,一起體驗多彩的世界?
摘自 彭菊仙《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 時報出版
Photo by Polesie Toys from Pexels
數位編輯:吳佩珊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