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矽谷創業家到台灣教育推手》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我們要給孩子公平發展天賦的舞台!」

「你沒有在學校教過一天書,我們為什麼要聽你的?」來自體制內教師的質疑,並沒有讓方新舟感到退縮。他從均一教育平台、翻轉教室工作坊到KIST公辦民營學校,即使兩度罹癌,仍堅持在台灣偏鄉建構世界一流的教育。

方新舟,這個原本對教育界很陌生的名字,在過去10年卻成為台灣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

曾是美國矽谷創業家的方新舟,回台創立IC設計公司誠致科技,擔任過數據機大廠合勤科技總經理、無線網路通訊晶片大廠雷凌科技執行長,不到60歲就宣告退休,但很快就投入公益教育。

「我學的是電子工程,有幸隨著世界產業的起飛,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當然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方新舟談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他經常自謙是「教育的門外漢」,卻是張輝誠老師念茲在茲「學思達最重要的貴人」,也是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稱許的「為所應為、捨我其誰的俠客」,「絕對是台灣這波新教育浪潮的主將」。

2010年年底,方新舟創辦誠致教育基金會,先後投入關懷新住民的外婆橋計畫、建立均一教育平台、舉辦翻轉教室工作坊、發展KIST公辦民營學校等,對台灣的教育改革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出身教育世家,大三生病自學

為何從科技業退休後會想投入公益教育?方新舟談到,父母十分注重教育,省吃儉用讓4個小孩都能出國念書、打開不一樣的視野,在他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方新舟的父親先前在大陸當過校長,隻身逃難來台後擔任高中老師;母親則畢業於台籍女性的最高學府--第三高女,後來成為家政老師。他自小生長在大家庭,但是與外公和舅舅們的家庭住在一起,也讓他有機會觀察到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身上產生了天壤之別。

他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我小時候很貪玩、不愛唸書,不是成績很好的學生」,但至今仍清楚記得一個畫面,在小學四年級升五年級的時候,爸媽為了讓他能夠念好班,不辭辛苦到老師家裡送禮。「當時爸媽準備一份大禮,走了很遠的路,媽媽回到家後發現腳都磨破了。」

這個重視教育的大家族栽培出很多的醫生。方新舟原本也想學醫,但因為有色盲,幾乎要做實驗的科系都沒辦法念,儘管選擇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每次做實驗需要看顏色標籤時,仍得靠同學幫忙。

雖然是理工人,卻懷抱著公益情與文青夢。方新舟在大二時創辦幼幼社,內心嚮往公平正義;大三時擔任校刊社的總編輯,卻因為生了一場大病,急性肝炎變成慢性肝炎,最終只能成為未竟的夢。

突如其來的疾病,讓我第一次體會到自學的滋味,」方新舟說起話來沉穩、樂觀,掛著令人安心的笑容,也許是人生早來的病痛帶來深刻的體悟。當時他整年無法去上課,有熱心的同學幫忙錄音,將錄音帶送到他家;電子學老師陳龍英知情後,上課時會注意把公式內容講得更清楚,讓他不在場也能夠聽得懂。

方新舟回想自己聽錄音帶、看電子學的原文書,慢慢查單字、苦思理解的過程,發現自學並不容易,「但這卻是我功課最好的一年,電子學還拿到全班最高分」。

後來他一路從產品、管理轉進教育,也是受到這段學習歷程的啟蒙。這同時說明了他一直堅持的教育理念,就是希望賦予每個孩子很重要的自學力。

 

59歲退而不休,開始教育大夢

2010年,誠致科技與雷凌科技合併,隔年雷凌又被聯發科購併,方新舟提早在59歲順利退休。閒不下來的他創辦了誠致教育基金會,將前半生累積的財富投入公益教育,展開更有意義的第三人生。

事實上,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創業過程,原本是方新舟撰寫EMBA論文的題材。當時負責指導論文的是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後來兩人也從師生關係變成教育夥伴,以「關懷弱勢,科學救國」為使命,扭轉偏鄉孩子的命運。

誠致最先推出關懷新住民的外婆橋計畫,後來投入翻轉教育、偏鄉教育,其實與嚴長壽有很大關聯。

2012年,在美國可汗學院的啟發下,誠致創辦了均一教育平台(2018年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接手經營),是目前全台最大的免費線上教育平台;2017年,更借鏡美國最大的公辦民營學校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並結合在地化發展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公辦民營學校,也成為台灣實驗教育少見的典範。

創業家出身的方新舟,一旦找到目標就完全投入。他為了均一教育平台,跑遍台灣的偏鄉學校,甚至到美國和可汗學院創辦人見面交流;帶老師參加翻轉教育工作坊,到美國參訪高達100人次,花費逾1000萬元;而為了在偏鄉建構世界一流的教育,也帶老師到美國KIPP參訪學習。

61歲時,方新舟第一次發現自己罹患癌症。2017年年底第二次進行癌症手術時,他在身體極大的病痛中寫了數封重要的信,其中有一封就是對李吉仁的請託,希望他能夠允諾擔任誠致基金會的接班人。

即使李吉仁被企業CEO們喻為「國師」,也不敢貿然答應扛下這個重責,坦言:「這不僅需要財力,而且是困難的事!」直到2019年,他笑稱「有一天,可能腦波突然變弱了」,決定提早在60歲前退休,因為「如果人生要做不一樣的事,至少要花10年去做」。

李吉仁從老師成為接班人,預計明年(2022年)正式接下棒子,這兩年實地見習的心得是「這件事要變得不困難,就是要讓別人相信你能夠改變未來」。但這一次,方新舟是否真的捨得退休?

「目前台灣約有3000多所國中小,有1200多所是6個班級以下的小校,KIST學校僅占9所,連1%都還不到。」方新舟受訪時對改善偏鄉教育充滿急切感,為了加快擴散力,還有很多事要做。

 

做教育創業家,寫下新的扉頁

誠致秉持三不原則:「不難的事不做、不能擴大規模的事不做、不能有長遠影響的事不做」,從線上的學習平台到實體的實驗教育,走的是一條衝撞體制也改變體制的路。

「耿直的他,在為教育志業奔走時,不僅與體制有許多的碰撞,也承受了各種的責難。」嚴長壽在《與孩子一同編織未來》一書的序文中說,一向溫文謙和的方新舟,為了偏鄉那群被體制漠視的孩子,竟不惜與教育為政者拍桌力陳。

「你沒有在學校教過一天書,我們為什麼要聽你的?」承接公辦民營學校時,來自體制內教師的質疑,並沒有讓方新舟感到退縮,而是努力去和學校老師溝通,創新的方法不是否定老師的付出。

KIST學校以「努力學習、友善待人」為校訓,注重孩子的學習力與品格力,給孩子公平發展天賦的舞台。

「我們很看重基本的學力,」方新舟說,很多偏鄉國中學生的會考成績只有「C」(待加強),也就是只具備國小四、五年級的程度,這是需要面對的挑戰之一。

此外,KIST學校相信品格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奠基工程,包括熱情、樂觀、好奇、感恩、自制、堅毅、社交智慧等7大成功品格。在課堂中運用「雙重目的」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品格教育,將各領域學習的內容和教學情境化為練習品格的素材,讓品格教育和知識不再是兩條平行線。

方新舟認為,很多人參訪KIST學校時,看到的是孩子的改變,「但孩子背後老師的改變,才是真正最大的能量來源」。在公辦民營的轉型過程是很痛苦的,有的老師選擇離開,也有老師願意加入,因為相信關懷弱勢和品格教育很重要,「他們已經準備好投入這樣的改變」。

「我們就是設定清楚的標竿,以終為始,然後營造學校的文化,這是天天在做的事。」方新舟說。

在KIST的文化理念中,有一個重要的相信,就是打群架的力量。在偏鄉小校,老師經常要身兼數職,或獨自在專業領域默默耕耘,猶如一座座孤島。但KIST聯盟推動跨校的深度合作、組織跨校共備社群,成為支持老師最強大的後盾。

儘管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方新舟與KIST學校團隊的努力,已為台灣教育帶來新曙光。

 

照片提供:天下文化誠致教育基金會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