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還好嗎?
工作空檔,滑著手機,瞧見一則新聞「台大學生五天三輕生…」,心疼著正值青春卻結束的生命…,也想起曾經在大學校園全職工作的那些日子,每每遇上危機時期,都是份外地緊繃,心想,此刻在台大工作的同業夥伴們,肯定特別不容易,來不及沉澱衝擊心情,就得進行校園的危機處理,加上媒體不斷報導,壓力更是不容小覷。
然而,與其關注為什麼會自殺?是哪個環節出了錯?不如將專注力移往眼前那些你在乎的人,特別是我們的孩子、家人與好友。
實務上,處於憂鬱低潮,甚至有自傷危機的人,並不會完全沒有蛛絲馬跡,也不會因為成績好、唸名校、高收入等原因而免疫。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親友出現以下狀況,代表著他可能正處在某種低潮困境中,需要進一步的關懷與協助:
□學習上:缺曠課、成績突然下滑等
□工作上:遲到或早退、常請假、效能降低、發生過去不會出的錯
□人際上:分組落單、人際疏離、受排擠等
□行為上:與以往不同的異常改變、變得沉默寡言、將心愛的寵物或物品送人等等
□情緒上:低落、無價值感、絕望感、易怒、焦躁、自責或討厭自己…
當我們陷入困難與失落的時候,未必能有人能代為解決,不過,這種我們習以為常的「有問題就要解決」的思維,反而成為我們真實陪伴他人的阻礙。其實,當你的孩子或親友需要陪伴的時候,你可以試著這樣練習:
●鼓勵表達情緒,不加評判的傾聽
●專注地傾聽對方的故事,別急著給他建議
●試著交換到對方的位置,去理解他的感受
●嘗試去同理對方的心情,這些情緒很正常
●告訴對方,情緒只是需要時間消化,不需要去消除它
●如果有必要,可鼓勵他尋求專等業協助,例如學校輔導中心或是自費心理諮商所、醫療院所的身心科等等
●當我們試圖陪伴某人的時候,還是很有可能被拒絕,但那可能只是對方還沒預備好,請讓對方知道,沒關係的,我一直都在。
●如果處於低潮的他不願意接受專業協助,你也可以主動諮詢專業的協助
在實務上,常有父母因為孩子不願意接受專業協助,而父母自己先來尋求諮商,討論如何陪伴與協助憂鬱困境的孩子,最後,孩子因為感受到父母的關懷與改變,而願意進一步接受協助的。
練習去接受與面對「不好」,是一場大型的社會教育
你我都會有低潮或感覺過不去的時刻,當我們願意停留去感受自己的低潮經驗時,便是一種練習,練習去接受與面對「不好」的能力,當你真的走過低谷黑暗,在面對與陪伴他人的時候,就不再那麼的焦慮與手足無措。
陪伴,是你我生命的功課,願你我都在這條路上持續的練習,祝福你我,都更有能力給出具有溫度的陪伴,成為他人心中的一場及時雨。
Photo By:熊熊媽 數位編輯:黃小羽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