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偉馨
我到底該不該介入?
有一次我在基隆廟口享受美食,隔壁桌是一對母女,小孩約莫三歲。才吃一會兒,就聽到小孩的哭聲,我本能的轉過頭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媽媽不斷催促小孩快一點兒吃,催促的音量越來越高、越來越急,小孩嘴裡含著食物,一邊哭一邊說:「我想要尿尿!」媽媽越來越大聲地說:「吃完再尿!」然後端起碗,用湯匙繼續地把食物塞進小孩的嘴裡,還一邊咒罵?:「不准哭!快吃!」小孩也越哭越大聲,嘴裡的食物也跟著掉到衣服上。媽媽就這樣持續幾分鐘不斷的怒罵,小孩也不斷地哭說:「我想要尿尿!」 我覺得那個媽媽實在是不通情理。於是跟母親說:「小孩想上廁所,就先帶她去嘛!」沒想到母親惱羞成怒,回頭就給了小孩重重的一巴掌,並大叫:「吞下去!」女孩被打了一巴掌,更是哭得無法控制。我看見這樣的場景著實嚇了一大跳,我有些生氣的跟母親說:「你有沒有聽見你的孩子說想要去廁所?你尿急的時候吃得下嗎?為什麼不讓她先去廁所?為什麼你要打她?」那母親氣急敗壞地站起來,瞪大了眼睛對我說:「關你什麼事?」我當下完全無法回應,也開始想著是不是自己多管閒事害了小孩被打。
我說:「所以他不看電視,你就揍他,而且下手這麼重?」 媽媽說:「這是我們家教育小孩的方式!而且他就是不乖呀!」 當時年輕的我沒有辦法跟她說道理,也沒有智慧能曉以大義,只是一股腦兒的覺得這媽媽根本不愛孩子,心裡很生氣,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當媽媽要帶孩子回家時,卻發現男孩不見了!我也著急地跟著到處找,尋遍了校園就是不見男孩蹤影。最後,我研判應該是他看見我和媽媽說話,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而害怕地躲起來了。 我想著所有可能藏身的地方,最後在廁所裡找到他。他將自己所在廁所裡,我趴在廁所的地上一間間檢查,還好廁所的門下面有一條細縫,我看見了他的鞋子。但任憑我如何叫他,他都不願意開門,直到我爬上廁所的隔間牆,才讓他出來。我牽著男孩走向他的媽媽,男孩不斷地發抖。在那短短的時間裡,我感覺到自己的生氣,也察覺了媽媽蓄勢待發的憤怒。 媽媽一見到男孩就大聲斥喝?:「你躲到哪裡去了?害我等那麼久!回家你就給我試試看!」我聽到媽媽大聲吼著,本能的將男孩牽到我的身後,然後跟媽媽說:「你想做什麼?他已經這麼害怕了,你為什麼還要叫他試試看?」媽媽更生氣地說:「他做這樣的事情,不打怎麼辦?以後我更管不住了!」我回她:「你如果敢再打他,我就去告你!」我和媽媽之間的互相吼叫驚動了資深的老師出來處理。那老師是我小學時候的老師,他讓我回辦公室,我只好悻悻然的離開現場。 後來,男孩來上學的時候,身上出現傷痕的機率少了很多。帶完那個班級後,我也調離了母校。男孩的後續發展會怎樣呢?這麼多年來,我很想知道長大成人的他,是不是也當了爸爸?是不是平安健康?還是早已經成了叛逃人生的人?算一算時間,他應該已經三十一歲了。 我想著這二位媽媽的管教方式、想著他們的孩子、想著如果當時我有現在的智慧,是不是能夠改變他們?讓他們知道,如果要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應該先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如果能夠正視孩子的需求,也可以避免了很多的衝突。至少,應該有基本的尊重,而不是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任意的打罵。 經過幾次類似的事件後,也讓我不斷地反省自己,是不是具備了介入的能力?現在遇到了相似的情況,我總會小心翼翼的察言觀色,確定自己有助於平息風波,才會用父母信任的方式來幫助他們。
摘自 蘇偉馨 《不會游泳的魚》/ 商周出版
Photo:Pixabay 數位編輯:艾瑞卡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