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除了自己的那個「我」以外,還有幾千幾億個不同的「我」存在。
我和別人有甚麼不同?我想要的別人是不是也想要?
這個「我」和那個「我」之間,要如何互相同理達到平衡?
「我」最重要!
你跟你的同學,雖然身高不一樣,體重不一樣,眼睛鼻子也長得不一樣,但是心中的那個「我」卻很相像,像得就跟雙胞胎一樣。你心中的「我」和別人心中 的「我」,最相像的地方就是:老覺得「自己最重要,老覺得自己最有理。」
如果有兩個這樣的兩個「我」碰在一起,結果會怎麼樣? 答案是:結果一定很有趣。
這個「我」會說:「我最重要!」
那個「我」也會說:「我最重要!」
如果人人都能這樣:你看重我心中的「我」,我看重你心中的「我」;那麼,許多「我」碰在一起,情況就不會那麼緊張了,一切的一|事情也就好辦得多了。
知道別人心中也有一個「我」,把別人心中的「我」也看得很重要,這就叫做為別人「設想」。
一個不快樂的少年忽然變得很快樂。 同學們都很驚訝,問他是什麼緣故。 他說:「從前,我只想到我自己,現在,我也會替別人想了,只要多替別人想一想,就不會動不動就不高興了。」
兄弟和姊妹
有一個少年,常常被兄弟姊妹惹得非常生氣。因為這個緣故,他把兄弟姊妹看成「家裡的敵人」。有一天,他遇到一位白髮老翁,白髮老翁對他說:「我可以教你怎麼對待你的兄弟妹妹。」
少年高興得不得了,等不及的説:「好好好,請老公公教教我,怎樣才能夠把他們通通打敗!」
白髮老翁微笑著說:「你弄錯我的意思了,我想教你的是怎樣去愛你的兄弟姊妹。」
人跟人在一起,總會發生一些問題。 懂得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日子就會過得很快樂;不懂得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日子就會過得很不快樂。
大人和小孩
「大人」和「小孩」都是人,但是畢竟有些不一樣。
用大人的眼光看小孩:小孩永遠什麼都不懂,什都不會。
用小孩的眼光看大人:大人實在太自由,太有權力了: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有一個小孩子寫了一首詩:
將來我長大,
我要當爸爸。
家裡所有的人,
都要聽我的話!
所有的小孩子,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覺得當爸爸太舒服了,人人都得聽他的;相對的,當小孩太不舒服了,想做什能都不能做,一切都得聽爸爸的。
許多小孩子都希望立刻變得像大人那樣有權力,卻不懂得跟大人慢慢的學習智慧,慢慢的吸收經驗。有了足夠的智慧和標驗,才能夠適當的運用權力。
《快樂少年:林良爺爺的智慧存摺》裡有好多這樣的小故事,引導孩子思考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當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和他想的不同,或是在人際關係和價值觀感到困擾,甚至不快樂,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時,這些小故事就像一本存摺,可以隨時打開跟孩子一起閱讀,鼓勵他們去思考,並能從中領悟到一些道理;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鍛鍊自我、學習包容,領略生活的智慧與美好。
推薦給您和您的孩子,是林良專為年輕讀者寫的人生小論文,同時也是一本充滿智慧的人生存摺
Image by Rudy and Peter Skitterians from Pixabay
數位編輯:艾瑞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