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9月17日下午,大陸一名張姓學生因與2名同學玩撲克牌,被班主任要求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剛趕到教室的母親,因過於憤怒,於大眾前對張同學扇巴掌,並掐他脖子在牆上。之後,雖然班主任急忙拉走失去理智的母親,但是幾分鐘後,張同學乘身邊人不備之際,從5樓教室走廊縱身一躍,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文│吳恩瑛
在大庭廣眾下動怒,孩子的應對能力會退步
當這類事件頻繁發生,日後只要父母在大庭廣眾下開口,儘管只是提起一些小事而非教訓,孩子也會產生巨大的羞愧不適感。
當孩子在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奔跑時,父母應立即制止孩子的行為。但是沒必要大聲警告,讓孩子因此感到無地自容。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不應該如此。對於習慣在人前大聲喝叱孩子的父母,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千萬別誤以為責罵、動怒、發脾氣就是教育。
如果父母正在氣頭上,不管說的話再怎麼動聽,對孩子而言,也已經失去教育的意義。
第二,請思考自己是不是三次以內就能改過缺點的人。
近來有不少父母對孩子使用「我只忍耐你三次」的原則。「爸爸只會容忍你三次,之後你就準備被我修理了。」但是仔細想想,這實在是可笑的言論。面對孩子必須不厭其煩地反覆教導,並且耐心等待才行。其實就算是大人,也不容易在三次以內就改掉某個問題,可是卻要求孩子在三次的機會內聽話,否則就要教訓孩子。難道忍耐了三次,孩子就能獲得為所欲為的免死金牌嗎?
有些父母在公共場所下達了某種指令,孩子不肯遵守。警告了三次後,孩子依然故我。此時,這些父母心中出現的想法是:「好哇,你竟然不聽我的話?現在開始我們進入敵對狀態!進攻!」那些在公共場所大聲斥責孩子的父母,大多抱持著這種心態。只是,管教孩子並非向孩子宣戰,也不是忍不忍耐的問題。問題在於「該如何教育孩子,他才會聽?」這些父母以為大聲責備,孩子就會留下刻骨銘心的教訓,未來將不再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沒有尊重,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孩子們知道,比起自己的喧嘩,爸爸訓斥的聲音更宏亮,也知道人們盯著爸爸看的眼神,比看待自己更為嫌惡。即使年幼如幼稚園小朋友,也會說:「我媽媽嘴上說:『你去外頭玩時要聽話,不可以亂叫,要乖乖的。』但自己卻常大聲喧嘩。更丟臉。」孩子們在公共場所看著大吼大叫的媽媽或爸爸,心中想的不是「喔,原來是我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我要改過來」,而是「爸爸(媽媽)其實比我還吵耶」。讓父母的威嚴瞬間掃地。
有些頭腦好又聰明的孩子,在情緒方面也同樣發展得相當成熟。除了極少數的人外,大多數人仍會清楚記得兒時恐懼的經驗。這些記憶用「烙印」來形容,會比「記得」更為貼切。人類本性如此。因為唯有銘記恐懼的經驗,下一次身處類似的情況時,才能夠保護自己。
假設爸爸在超市嚴厲斥責孩子:「哼,你準備被我狠狠修理了!」 幾天後,爸爸也許已經將這件事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孩子並不會。 所以下一次再去超市時,孩子便緊緊跟在媽媽身旁,而試圖與爸爸保持距離。 因為孩子還清楚記得,上一次在超市被爸爸狠狠教訓的經驗。
如果經常嚴厲斥責或體罰孩子,孩子日後也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行為。父母們因此以為孩子的問題行為獲得大幅改善。但是,這絕對是天大的誤解。在教育孩子時,凡事必須以尊重孩子為出發。因為沒有尊重,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當父母在大庭廣眾下大聲斥責或懲罰孩子,孩子的腦袋只會變成一片空白。沒有任何的想法,也無法吸收任何資訊。因為孩子當下正深陷巨大的恐懼之中。
更嚴重的是,接受這種教育長大的孩子,未來長大成人後,或甚至只是進入青少年期,一旦置身慌亂的狀況中,腦袋將一片空白。人一生之中,不知道會遭遇多少令人慌亂的狀況,如果每到此時,孩子的腦袋就一片空白呢?長久下來,孩子應對各種狀況的能力當然只會更加退步。
摘自 吳恩瑛 《再也不當吼爸吼媽:決定孩子一生的情緒教養課》/三采文化
吳恩瑛
韓國「教養之神」/兒童精神科醫師
親子教養首席專家,精神科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延世大學醫學院碩士,高麗大學研究所醫學博士。
經常受邀於韓國SBS、EBS 等各大電視台的教育節目與父母分享專業心得,擅長精確掌握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特有的安撫方式維繫親子關係,打造親子幸福。
曾任首爾三星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業醫師及臨床副教授、亞洲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於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主辦之學術大會及多場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並受邀於美國哈佛大學及多所國內外頂尖大學演講,與學術研討。
現任延世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吳恩瑛兒童青少年診所及學習發展研究所院長。
身為臨床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以及同樣身為媽媽,作者為經歷親子教養困難的父母提供了真正有效的解決之道,直截了當地化解其煩惱,獲得父母們熱烈的迴響。
Photo: Hugues de BUYER-MIMEURE,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王信惠(2020.09.22)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