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決定要做什麼,決定不做什麼比較重要。」
二○一四年秋天,我得知父親癌症末期,醫生說他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當時我們一家人最先決定的就是「不做」放射治療、抗癌藥物治療。 話雖如此,也不能放棄希望。
「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也只是這位醫生的意見。我一心一意不想讓父親那麼早死,於是開始找尋不靠放射治療與抗癌藥物的第二、第三條路。
從自然殺手細胞療法(natural killer cell therapy)這類最先進的治療,到有些可疑的健康食品,考慮過所有方法之後,我最後選擇的是中藥。我讓父親住進高知縣的醫院,接受集中治療。這家醫院以服用頂級「靈芝」、施以溫熱療法聞名。結果父親居然神奇似的恢復了精神。
即使中藥有療效,也無法消滅末期的癌細胞,所以儘管父親暫時恢復精神,回到家裡住之後還是日漸衰弱。
到了他七十五歲的生日,父親幾乎已經無法自行進食。他本人大概也意識到死期將至吧,父親對前往探視的我說:「多虧有阿晃幫忙,我才能夠活到現在。你小時候過得很辛苦,不過現在已經長成很棒的兒子了。我真的很感謝,你也要繼續努力幫助更多人。」
這是我與父親最後的對話。
游移在生死邊緣,父親竟對我說出這番話,令我淚流不止。過去一直很不孝的我,能夠在最後盡一點點的孝道,讓我非常感動。
後來我因為工作離開日本,一個月之後在美國聽到父親過世的消息。從宣布死期之後,父親大概活了十一個月。
我認為,因為我們選擇了「不做」放射治療與抗癌藥物治療,父親才得以安享晚年。雖說只是暫時的,不過他恢復了精神,也能夠與家人一同創造最後的回憶。如果當時真的按照一般常識,認為「罹癌就要接受放射治療」,父親恐怕會在痛苦中死去。
能夠對父親盡最後的孝道,正是因為我擁有不被常識綁架的自由。
人總有一天一定會死
不管是家人或是我自己,都沒有例外。
雖然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透過父親的死亡,才初次實實在在感受到這一點。
然後,還是要說一句理所當然的話,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管存多少錢,死了之後也用不到。
相反的,一個人生前的姿態將永遠留在世間。他的個性如何?與那個人之間有什麼回憶?這個人在世界上留下什麼貢獻?
在喪禮上,每個人談起的、懷念的,都是故人生前的姿態。人死了之後,留在生者心中的不是那個人賺多少錢,而是那個人的個性、回憶,以及他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父親死後,我比過去更常思考「我能夠為別人做什麼?」站在講座的講台上時,與家人、朋友共度時,我的腦子裡總會浮現「我能夠為這個人做些什麼?」。
當然,我不只是在腦子裡想,點子如果無法實現就沒有意義了,這時少不了的就是意志力。如同本書反覆重申的,意志力在你決定「不做」某些事的時候,就能夠累積。
因此,我最近決定不去擔心未來。在此之前我也經常說服自己別去想,卻總是沒有一個契機,現在總算堅定的覺悟到應該停止了。
停止對未來感到不安之後,我更能夠感受到意志力的浪費減少了。前幾天我一想到,如果我向對未來感到茫然不安的人,寫一篇(現在立刻能實踐的三個行動),他們大概會很高興,於是當天就更新了臉書。一有好點子就立刻付諸實踐,也是多虧「不做」使得我的意志力充足。
不為父母親或公司上司而活,如果你想活出自己真正的人生,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候了。只要按照本書提出的方向節省意志力,過去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自然就能實踐。
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的夢想或目標,也請先用「不做」避免意志力的浪費。這麼一來,你自然能夠找到想做的事情,或發現應該前進的道路。
人類不管吃多少有益身體的東西,腸子如果骯髒,就無法吸收營養。人生也一樣。首先必須排毒,排除累積的髒東西。
人生的排毒,就是決心不浪費精力在無謂的時間、人際關係、金錢、常識上。
光是這樣,就能夠發揮驚人的意志力,並且開始走向一直夢想的理想人生。
我從父親的死亡,學到了為自己而活的重要性。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先把意志力發揮到極致。如果有一天,我能夠直接與你面對面,發現你已經懂得自由自在利用意志力了,這便是本人無上的幸福。
我由衷希望各位能夠充分發揮意志力,過著屬於自己的人生。
摘自 井口晃 《你覺得重要的事,有9成都是屁》/今周刊
Photo:Bob Eade,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吳怡蓓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