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尿布的毒癮少年
幾年前的某天深夜,我在警局寫稿,一位刑警小聲地喚我:「小戴,等下我傳了一個毒品人口來做筆錄,你注意一下喔。」
半個多小時後,一對年齡和我差不多的男女進入辦公室。男子拿著紅色大臉盆,身後跟著一個高中年紀的男生,削瘦臉龐上長滿痘痘,兩眼無神。以我的經驗判斷,這孩子肯定有毒癮。
少年由父母陪同前來。父親將臉盆放在椅子上,穿短褲的他一屁股坐進去,開始做筆錄。但那副怪異的姿勢吸引了我的目光,其他人也悄悄投以不可置信的眼神,想看看他到底要變啥把戲。
幾分鐘後,我聞到一股帶有酸臭的尿騷味從少年身後傳來。他面無表情,似乎已習慣旁人異樣的神情,但緊接著他蜷曲身子,整個臉埋入臂彎,一旁的父母顯得絕望又無助。
一個小時內,父母起身超過十次,重複同一個動作:拿塊塑膠布和一條大毛巾鋪在椅墊上,快速將臉盆端去廁所倒掉尿液,再速速塞回兒子的臀部下方。
原來少年因吸毒過量,導致膀胱萎縮,隨時隨地都在排尿。父母已無力負擔紙尿褲花費,只好用臉盆接尿。
毒糖果、毒咖啡、毒茶包……以假亂真
身為記者天天跑警局,見過各種令人心碎的案例,這個「包尿布的毒癮少年」不是特例,甚至有人必須整天坐在馬桶上,無法正常過日子,或者包尿布招致異樣眼光,導致抑鬱而選擇離開人世。
校園染毒的情況真的非常嚴重,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十二至十七歲的未成年族群中,23%的人首次使用毒品的地點在學校。
毒品不但在青少年間遭失控濫用,近幾年更發生不少國小學童吸毒案例,年紀最小的僅小學三年級。
現在的毒販用的是讓人在毫無戒心下「自然上癮」的手法,連成年人都難以察覺,更別說孩子們。將毒品混入糖果的原料中製成軟糖,免費供應給學生,毫無防備的孩子上癮之後,自然成為幫派在校園裡的毒品下線。除了軟糖,還有即溶咖啡包、茶包等,掩人耳目又讓人不設防。
等到校方、家長震驚「我的孩子為何會碰毒」時,一切為時已晚。
資優生「試一次就好」,卻無法自拔
我還看過一個極典型的例子:明星高中的高一學生小文,公務員雙親在高期望值下,總是搬出讀國立頂大的兩個姊姊要他看齊。他跟父母沒有其他話題,隔離了自己與家庭的關係,從補習班蹺課,背著父母和同學玩樂。
某次在幾位同學的校外好友鼓吹下,他嘗試吃搖頭丸放空,心想:「試一次就好。」但就從這一次起,同學們的呼喚成了小文的避風港。
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幾次招待後,這些牛鬼蛇神要小文付費買毒。他開始偷父母的錢,或是佯裝要買學習軟體等理由湊錢買毒。
某天,他在家中犯了毒癮,嗑藥後,突然口吐白沫。父母將他送醫,才知道他竟然碰毒!小文也直到這時才發現自己已經上癮。
事後,他慘遭父母一陣毒打與責罵。
過沒幾天,小文幻想父母和姊姊要殺害他,怕得從樓上一躍而下,受了重傷,從此就沒再踏進學校一步。他整個人心神喪失,終日疑神疑鬼,不願再和父母說話。
「我不知道要怎麼脫離現在的生活……」
記得有次在警局,員警帶回一名女毒蟲,我估算大約三、四十歲左右,就當作稀鬆平常,沒進一步追問。卻聽員警喊著:「麥擱騙啊,這張照片根本就不是你啊!身分證字號報出來!」
我好奇地趨前一看,照片上是個笑開懷的可愛女生,眼前卻是身材枯瘦、臉頰布滿痘痘、因吸毒而滿口爛牙的蒼老熟女,我也不相信她就是影中人。
員警花一番功夫釐清,最後確認了身分──竟然真的是她!
這個「熟女」實際上才二十一歲。她從國小六年級起,就在學姊的誘惑下吸毒成癮。上國中後,缺錢時由學姊帶著援交購毒,父母忙著上班而被蒙在鼓裡。十七歲那年,生下父不詳的小孩,家人不諒解之下,她帶著孩子離家投靠毒蟲男友,兩人缺錢買毒時,她就去應召站上班賺錢。
她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未來,也不知道未來怎麼辦。我只有一個小小的心願,等賺了點錢,帶小孩四處去玩。現在的我,醒著時用身體賺錢,然後再吸毒麻醉自己,逃避現實。我完全不知道要怎麼脫離現在的生活……」
為了逃避不安和痛苦的「現實」
曾聽一位輔導涉毒少年的社工說:「這些孩子抱怨的千百萬個理由,主要都集中在家人關係疏離,或是被管到壓力過大,為了課業被迫脫離社交圈而喘不過氣。很多家長為了謀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疏於陪伴,或是因為要求過高、緊迫盯人式的虛偽陪伴,讓孩子跟父母根本無話可談,完全失去家庭系統的支持。而個性上容易衝動、自制力弱、追求刺激和自尊心低落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同儕用各種方式威脅、利誘,接觸到毒品。」
為了逃避不安和痛苦的現實,孩子只好靠著黑幫勢力當保護傘,尋求安全感與朋友認同的歸屬感。只是,一旦跨越那條警戒線,很容易就掉入毒品的泥淖。
校園毒品是孩子人生中的噩夢,更像一場無聲的恐怖攻擊。
作者簡介|戴志揚 (資深社會記者) 現任「中時新聞網」副總編輯 第24屆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得主 花蓮長大的純樸孩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聞組畢業後,踏入新聞界,在江湖與刑案間打滾近27年。 以「台灣毒品氾濫探討」專題,獲第24屆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為此獎項有史以來,唯一以社會新聞獲頒「深度報導獎」的記者)。 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痛切寫下本書,希望毋需再以孩子們的涉險為代價,才能喚起社會的覺醒! 經歷:台北市政府公關講師,內政部刑事警察局新聞顧問、警政署及移民署公關講師,並且是《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摘自 戴志揚《誰讓青春沒有明天──揪出孩子身邊,虎視眈眈的犯罪陷阱》/寶瓶文化
Photo By: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黃晨宇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