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合作》剛進教室就哭吵著要出去的孩子,經正向教師指引和媽媽溫柔堅持,讓孩子有充分安全感開心學習

觀察型的小孩或許小時候看起來什麼都不太表現出來,不知道他到底懂了沒,會不會,但是其實他們早就透過眼睛耳朵這個接受系統,默默的把東西學起來,下次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這是一個很安全的學習方式。

最近班上來了一個剛進教室就開始哭吵著要出去的孩子,讓我突然想起我的小時候。

我從小就是一個超級敏感的小孩,我媽媽說我只要到陌生人家就是大哭。我對於觀察別人情緒非常敏銳,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樂,即使他們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

我觀察這些對環境很敏感的小孩,他們感官接收到的訊息比別人多更多,可能同一件事發生在其他人身上沒有反應,但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很大的刺激,應該說他們的感覺神經發展的很好?

 

孩子會透過觀察,在環境中學習

我現在看起來是個開朗活潑的人,好像什麼話都可以跟別人聊,但其實我以前到一個陌生環境大多是不講話默默的觀察,等到我心裡大概摸熟了這個人,才願意打開心房的接觸。

從小我就被貼上「文靜」「乖巧」的標籤,非常害羞怕生不敢看人,也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害怕說出來的話不符合別人的期待,很難想像我現在的工作是要面對人群,近距離接觸學生、用動作眼神接觸家長給他們指令,跟小時候的我完全相反。

突然想起有一次小學我媽媽車禍受傷開刀,我竟然學著她以前帶著我去傳統市場經驗去買魚自己煮飯,然後我還記得跟老闆講價要蔥,請他殺魚,真的很奇妙,我媽沒特別教我,但我就是這樣透過觀察在環境中學習的。

觀察型的小孩或許小時候看起來什麼都不太表現出來,不知道他到底懂了沒,會不會,但是其實他們早就透過眼睛耳朵這個接受系統,默默的把東西學起來,下次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這是一個很安全的學習方式。

 

孩子比大人想的更需要被認同

上課前我發現孩子的焦慮,所以開始前,我跟他媽媽說:「如果孩子等等一直哭著要出去你可以帶他出去一下,但是記得要引導他回來,因為你耐心的陪著他,示範給他看你在這裡也很開心的一起玩,他會慢慢願意嘗試。」

果然沒多久有一段時間聲音比較大的時候他又哭著要出去,媽媽很配合的照做,也很配合的繼續引導他回來,印象中大概他們出去了2次還3次吧?最後一次回來時他終於願意自己跟著我們一起玩樂器,媽媽很棒的示範了溫柔的堅持,孩子也從中有了收穫。

「孩子比大人更需要認同。孩子要形成健康獨立的人格和融入社會,必須有足夠的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與他人互動。」《卡爾威特精華全解讀》

很感謝家長願意親師合作,讓孩子在充分的安全感下,嘗試新事物,幫助孩子開啟了學習的大門。

 

Photo by RDNE Stock project

數位編輯: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