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幫孩子選小學時,最常向親朋好友打聽「某某學校好不好?」台北市民生國小校長李金燕每每被人問到這個問題時,通常會反問對方,「你的好和不好的定義什麼?」
李金燕認為,幫孩子選校,除了向外打聽,最終還是要回到父母本身對教育的想法和期待,爸媽必須向「內」找答案。《未來Family》特別採訪多位小學校長和大學教授,綜合整理出家長在選校前,應具備的七個認知:
1.先釐清爸媽對教育的想法
李金燕指出,選校決策的關鍵在於,家長的教育觀是什麼?對教育是如何思考的?重視孩子的學業表現?或是希望孩子快樂學習就好?抑或是注重孩子有不同的探索學習機會?
選校的第一步,必須先回到家長的內心想法,「在你心目中好的學校,是升學率高或是學校管理很嚴格?或是學校的活動很多很豐富?」李金燕指出,「如果爸媽不能夠先釐清自己的想法的話,別人給你的任何建議,不見得是你想要的答案。」
李金燕表示,即便自己是學校的校長,可以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資訊,像是這個學校的發展重點是什麼?辦學最大的特色是什麼?「但我沒辦法幫你評價這間學校到底好或不好。」
2.考量孩子的特質,和孩子聊聊
「別人的看法畢竟還是別人的看法,你只能參考,」李金燕說:「因為我不了解你的孩子,我所提供的建議和想法,不見得最適合你的孩子的需求。」
照理,父母親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有什麼個性特質、適合什麼樣的環境,父母應該最清楚。像是如果孩子喜歡探索和體驗,可能就比較適合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
李金燕也建議,幫孩子選校前,和孩子討論聊一聊。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但爸媽可以嘗試讓孩子明白爸媽對教育的想法,他要念小學了,爸媽對他有什麼期待;另外,也和孩子交換意見,問他「有沒有想要學什麼?你覺得你的專長在哪裡?想要讓自己的專長變得更厲害嗎?」雖然孩子年紀小,可能說不出什麼,但可以讓孩子從小思考關於學習是怎麼一回事。
3.不要因為趕流行而選實驗教育
政大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長期關注實驗教育的發展,他認為,「只要是以孩子為中心,而不是只關切知識教學,都是好的教育;如果孩子念公立學校很開心,不需要去趕流行。」
台北市博嘉實驗國小校長蔡美錦指出,不管是哪一種教育選擇,都有一定的教育品質。她提醒家長,千萬不要一聽是實驗教育就想念,重點是先確認其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是否真的適合孩子。
4.學校好壞沒有絕對值,只有比較值
「學校好壞沒有絕對值,只有比較值,」蔡美錦建議,父母要「量力而為」。爸媽送孩子念私立,大多考慮的是孩子的品德和安全問題,或是追求卓越,希望孩子更有競爭力。相形之下,公立小學就像一個小型社會,學生的家庭背景很多元,為孩子的成長帶來韌性。
5.學習是連續的過程,不用擔心輸在起跑點
政大幼教所所長李淑菁觀察,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和學習,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對於到底要怎麼選校感到很焦慮。
李淑菁說:「學習這件事,並非以時間為斷點,進入某個時間點,孩子突然什麼都會了;而是像光譜一樣,從一個端點走向另一端點的過程,是持續累積的過程。」因此,家長無需特別緊張。
李淑菁建議,在選擇的過程中,爸媽要安頓自己的身心,你的焦慮和緊張情緒,孩子都會感覺到,連帶對自己進入新環境也感到緊張不安。李淑菁說:「如果大人一直把孩子看成小孩,永遠需要協助,不相信他有能力適應新環境,那麼,他永遠就是小孩。」
6.家長觀念要變,不然課綱再好也沒用
108新課綱實施,「對教學的活化,以及孩子的學習是好事,」李金燕說。新課綱以素養為主軸,打破過去以知識為重的學習,強調跨領學習;家長的觀念也需要調整,如果仍舊堅持分數導向、追求課業成績的話,「對任何課程的改變,或是再好的課綱,都不會有太大的感受。」
7.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李金燕指出,比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更重要,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無論爸媽最後選擇送孩子念公校或私校,或是實驗學校或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爸媽都需要花時間關心、陪伴孩子,不是把孩子送去念書就沒事了。
最後李金燕也提醒,家長對孩子選校的壓力不用太大,畢竟孩子的學習是動態的過程,不是一旦選定就六年不能變,如果發現學校的環境不適合孩子,就回到自己對教育的想法初衷以及孩子的特質,重新做評估。最終,孩子適性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圖片來源:ACphoto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