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洪蘭
素養怎麼教?「態度」最重要
教育部最近在大力推素養,從公布的範圍看來,從科技到藝術到人文無所不包,但是一廣就很難求精,因此有老師來問:哪一項最重要,應該要先著手?
素養是整體的,無法切割。原則上,它應該是在二十一世紀,做個知識份子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
它跟學養有關係,但是跟態度更有關,因為知識不代表智慧,素養要的應該是智慧和處世的態度,也就是,在這大千世界中,如何定位自己。它需要了解自己的價值,使自己人格完整,有尊嚴的過一生。
換句話說,人要找到自己的內在歸屬感(inner belongingness),而這個歸屬感必須在拿掉世俗的眼鏡後,誠實的看待自己時,才會找到。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最近有好幾個在臺灣沒有電視的時代跟我一起長大的朋友,聚在一起討論影響我們一生最大的一句話。一位朋友提出他父親在他負笈北上讀大學時說的那句:「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
他考上的是相當冷門的科系,但是父親告訴他,選擇只是個開始,圓滿的完成它才是最終的目標,冷門科系念到最強也會有飯吃。所以他沒有像別人一樣,大一念完就急著轉系,他堅持下去,把這個領域念到通,現在成為這方面頂尖的專家。
或許你會問,那興趣呢?人不是應該追尋自己的興趣嗎?是的,人應該如此,但是年輕時,或許還不是很清楚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人也可以對很多事懷抱興趣,只要讀到通,結果是一樣的,因為知識是相通的。
研究者發現,興趣其實只是個驅力,它使你自動自發的去追求其中的奧祕,但是英諺有云:「能力是你能做什麼,動機決定你要做什麼,態度決定你能做得多好。」態度還是最重要。
朋友說,就憑著他父親那句「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他達到了人生的頂點,也幫助了很多人。
哈佛大學的第一位猶太醫生佛克曼(Judah Folkman)就是因為他不知道便要去尋找答案的態度,感動了口試委員,在兩百多位競爭者中,打開了猶太人進哈佛的門。
原來,他趁午休時,去圖書館把早上口試不會的問題找出了答案,沒想到下午複試是同一批教授,問了同樣的問題,因為只有他一個人找出了答案,他就破格被錄取了。
每一項素養都很重要,但是如何培養出正確的處世態度,應該是第一要事。
摘自 洪蘭《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天下文化
Photo:天下文化
數位編輯:陳妍羽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