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升孩子的理財素養,得「內外兼具」。「內」的部分,要讓孩子有正確的金錢價值觀,以及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至於「外」,則要引導孩子認識真實世界的經濟運作,保持對外在環境的關注。這些,得靠父母依照孩子的理解能力,給予適當的陪伴與引導,循序漸進,點滴積累。
本期《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提供父母不同的教養重點。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專任講師王霞玲提醒,無論是在哪個年齡層,「珍惜」都是最核心的觀念,父母要多費心,讓孩子知道「資源有限」,學會珍惜。
小學階段:練習用錢,分辨「想要」與「需要」
到了小學階段,夏韻芬建議,父母可以開始發零用錢了,別什麼都幫孩子準備好,剝奪孩子練習用錢的機會。在發之前,記得先跟孩子約好「使用範圍」,常見的方法是「生活需要」如交通費、餐費等,仍由父母出;「非生活需要」如課外書等,就動用零用錢。例如孩子突然想要養寵物,就可以請他自己付飼料費。發零用錢的同時,也得請孩子開始儲蓄跟記帳。
練習用錢的過程中,王霞玲認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提醒孩子區分「想要」與「需要」,也適時給些觀念,例如:出門不一定要買東西,玩具也不一定要用買的(像史萊姆就可以自己DIY)。
郭莉芳建議,可以常常提醒孩子「你接收到的資訊,很多都是商人的行銷手法」。像她在孩子看卡通、出現玩具廣告時,就會告訴孩子「這是玩具公司付錢給電視台播出的」,或者在孩子看網紅開箱影片時,提醒孩子「這可能是業配」。
國小孩子開始會加減法了,如果碰到生日或出遊等情況,王霞玲說,不妨給孩子一筆小錢,讓孩子練習做個預算表,自己決定要怎麼花用。如果「花法」不如父母的預期,也別急著責備,正如同阿德勒正向教養所主張的: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通常能得到值得的結果。
鼓勵孩子分享與奉獻
這階段也能開始帶孩子去銀行開戶,試著向孩子解釋貨幣供給、金融體系等;和孩子玩大富翁這類型的桌遊,讓他對投資有初步概念。觀察孩子喜歡跟擅長的領域,也讓孩子知道,真實世界有非常多種職業,未來他可以選一種、也可以發明一種。
別忘了,也要開始鼓勵孩子「分享」或「奉獻」。高力國際市場推廣及企業傳訊部董事朱秉瑩舉例,她的兒子有次發現,班上有同學因為家境不好,竟然不曾慶祝生日,很訝異又傷感,希望能幫那位同學過一次生日。後來他們決定縮減買玩具的開支,撥出一些錢買蛋糕為同學慶生。「這個過程,其實孩子是很有收穫的,會明白金錢真正的意義在『共好』,也會更惜福。」
圖片來源:ACphoto
數位編輯:王信惠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