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接孩子放學。
妹妹在路上主動提起學校功課的事情,我就隨口問起英文課的情況:
「這學期英文老師跟一年級一樣吧,開學到現在好像沒有任何英文作業耶,現在都在教甚麼啊?」其實有點心虛,我這媽媽根本沒有進入狀況。
「就亂教一通啊。」妹妹態度一轉,既敷衍又不耐煩。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立刻像刺蝟一樣渾身是刺,按捺住爆發的情緒,故意口氣和緩的說:
「亂教可不行,改天我去問問老師為什麼要亂教一通。」
「啊?不要啦,你不要去問。」妹妹知道我會來真的,突然緊張起來。
「那妳不是這樣說嗎?」
「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跟你說啊。」
「那你就說你不知道該怎麼說就好了啊。」這時我得承認自己也拉高分貝。
妹妹沒有回話,我們的對話暫時打住,倆人雖然還是手牽著,但各自氣鼓鼓的看著前方等紅綠燈。
這不是第一次了,最近的她有些許改變。歸納的情境差不多,只要她當下不想回答的、有相反意見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就會態度不耐的敷衍或是乾脆沉默以對。
除了自己感受不太舒服之外,更多的是擔心到底她心裡起了什麼變化,有什麼困難嗎?哪些事情過不去、想不透嗎?還是妹妹長大了,我們相處的模式需要「砍掉重練」?試了一兩次對談未果,越猜測原因她越生氣,而我也隨著不安煩躁起來:什麼事都不太想做,面對螢幕也吐不出半個字,這樣下去可不行。
我誠實地讓自己沉浸在焦慮中,問問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為什麼把這事情看得這麼重?我該怎麼傳遞我的愛和關心,而不會干擾她現在不想被打擾的狀態?我又該如何守護她,讓她在困頓之時不會尋求錯誤的力量?
正面思考雖然能給人力量,但是負面思考的力量更容易獲得。負面思考包括否定他人與自己、責怪他人或群體、用不喜歡、不要的理由來逃避問題……等等,這些不易察覺的思考習慣往往隱藏的很好,甚至會被誤認為「了解自己、表達清楚」,我最深的恐懼其實就是擔憂自己錯過了關鍵時刻,而讓孩子習慣依賴這種「黑暗力量」。
那麼要怎麼做呢?我得先翻轉自己,跳開急性子解決問題的慣性行為,我靈機一動,這次不妨用「最慢」的方式試試看吧。於是,我想起大江健三郎的一篇文章:(以下摘自大江健三郎「請再等上一段時間」一文)
--對小孩子來說,這個「一段時間」真的是非常重要。長大成人之後,有時就算再等「一段時間」結果也還是一樣的。可是,對小孩子而言,結果絕不會如此。在等待的「一段時間」當中,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如果一直鑽牛角尖,一定要去做不可挽回的事情,這時候,希望你能提振起「再等上一段時間的力量」。這其中需要勇氣,平日就要鍛鍊這股力量。不過這股力量其實就在你們的身體裡。
因此,我決定裝做「聽而不聞」,不回應她當下情緒和用語,只負責引導她繼續過日子、繼續做該做的事,然後等待日常生活裡的「甚麼都可能發生的事情」、等待開口的好時機。
過了一兩個禮拜,有幾次零星的狀況發生,按照策略我放淡情緒,也多了時間更仔細觀察她的表情和其他細節。直到有一次,妹妹鬧彆扭恢復正常後,又若無其事的找我撒嬌,這次我主動開口:
「最近你好像心情很不平靜喔,一下子很生氣、一下子又很高興?」
「嗯。」
「我發現你很生氣的時候有個習慣耶。」故意話說一半,畢竟這是猜測而已。
「我知道啦,會亂說話,哈哈,你不要再說這個了啦」妹妹自己把話接完,又不好意思地咕咕笑了起來。
「是喔,那妳知道妳那時候生氣甚麼嗎?」我趁勝追擊。
「不知道,現在不想說這個喔。」天蠍女孩立刻踩下剎車畫好界線。
好不容易進了一小步,看來又要「再等一段時間」,等孩子自己體驗情緒、覺察情緒後,才有機會可以和孩子討論情緒。
我繼續等,並相信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而且沒有什麼好過不去的。
這句話,或許會成為我想傳給孩子的「家訓」吧!
【FB粉絲團】孩子教我們的事:www.facebook.com/KayandAmber
【部落格】愛的生存遊戲:http://lovelifegame.blogspot.tw
【親子天下嚴選】羅怡君: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list/Kaylo
【UDN鳴人堂】WaCow: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212
Photo:Wei Chang , CC Licensed.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