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幾位國中生聊天,他們透露為什麼不太愛和父母聊天,因為爸媽三句不離成績。
有個女孩說:「現在連我媽問我在學校過得如何,我都很害怕,因為接下去不到三句話,她一定會扯到考試成績。所以我乾脆儘量避開她!」
另外一位同學附和:「對啊,好像除了成績之外,爸媽覺得什麼都不重要!」
傳統上我們總會認定:成績好的孩子 = 行為無虞的好孩子,因此,多數父母只要看到孩子保持好成績,就彷彿吃下「各方面都OK」的定心丸。殊不知,孩子的思想是否純正、心靈是否健康都無關乎分數與排名。 阿鴻就是一例,他是數理資優生,下課總是悶著頭做自己的事情,不太和同學互動,但他卻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就是不太能打理自己服裝儀容與桌椅的整潔,加上體型矮胖,所以變成班上調皮男生的霸凌對象。 每天一下課,就有人故意拿東西K他,或撞他的書桌,笑罵他:白癡!三小! 有時候他去上廁所,就有人偷偷把他的課本藏起來,害他下一節課找不到課本而被老師責罰。 總是名列前茅的他在慢慢就有了憂鬱的傾向。 而另外完全相反的例子是佑吉,他的功課保持在前段,口才極佳,非常會帶動氣氛,而且打起籃球無人能敵,能文能武的他,成為班上的領頭份子。 不過為了凸顯地位,他特別喜歡欺負班上一兩位沉默瘦小的男生,故意捉弄他們,用髒話羞辱他們,甚至威脅他們掏錢請客。 以上的例子說明了「好成績」反而可能是掩飾孩子脆弱心靈、價值偏差或是人際困境的保護色,讓父母無法偵測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而孩子不斷地接收父母「追分再追分」的密集指令,也很可能誤以為: 追求高分 = 完整人生已達陣 青少年階段,「自我意識」正在啟蒙,傾向遠避「外力」的監督,而父母總以為「成績好就是萬事OK」,不太花費心力留意孩子的思想價值是否純正。 因此,社會上錯亂的價值很容易就與「叛逆」又「封閉」的孩子一拍即合。 尤其當孩子陷入困境時,很容易一個人躲在自己的世界自我摸索,或是在網路上自由闖蕩,既沒有公共的監控,也沒有良師益友的牽引,缺乏判斷力的孩子很容易就產生思想偏差,慢慢形成扭曲的人格;也可能因為解決不了問題而退縮封閉。 這就是為什麼可怕的殺人魔不再是幫派分子,反社會人格也不再是成績低下的學生。北捷殺人魔鄭捷是一例,以兇殘手段毀滅女友的台大高材生張彥文是一例。 自認為關心孩子的父母,我們一起想一想,是否我們只關心了成績,也只想要和孩子談成績? 是否忘了在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上繼續對孩子滲透影響力,或者花費更多時間去了解孩子在心理上、人際上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只關心成績,會把孩子愈趕愈遠,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就不願意和我們傾訴,我們也就愈來愈不瞭解孩子的內心、愈來愈容易錯怪孩子,而造成衝突不斷。 屆時,若想在任何一方面去影響孩子,將愈來愈困難!
彭菊仙最近力作:【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http://t.cn/EcvHBaH
Photo By:達志/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黃小羽
熱門商品